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保障人民健康,推进闵行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闵行区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上海市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三甲标准”)《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力标准》《上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闵行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21)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一、高质量发展基础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五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闵中心”)是区内两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建设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设有胸痛、卒中、创伤-急救-危重症、消化内镜、盆底五大诊疗中心,承担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救治工作。依托“华山-闵行”、“中山-闵行”两大医疗联合体,区域性医疗中心在诊疗水平、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市五医院、闵中心分别位列上海市同级同类医院第2名和第6名。2021年度上海市区级医院科研竞争力排名中,市五医院、闵中心分别位列第2名和第3名。两家区域性医疗中心2022年总门急诊量317万人次,出院患者58895人次,手术量36058人次,占全区手术总量的89.36%,三四级手术占比49.90%,平均住院日7.32天。 (一)南部区域性医疗中心 市五医院作为南部区域性医疗中心,辐射带动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南部浦江科创城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市五医院建筑面积约12万m2,实际开放床位750张,在职职工1617人,现有34个临床科室,连续两届在“中国医院智库排行榜”位列全国前100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市科学技术奖等市级及以上成果奖15项。2022年市五医院入选为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 医院先后拥有3个市医学重点专科、1个市临床药学重点专科、2个区大学科、11个区特色专科、1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科室。作为上海市仅有的2家国家级综合性住培基地的区属医院之一,市五医院有11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医学模拟实训中心2150m2,广泛开展住院医师、全科医生等规范化培训;有中心实验室400m2,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集科学研究与临床服务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室。 (二)北部区域性医疗中心 闵中心作为北部区域性医疗中心,辐射带动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北部虹桥商务区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闵中心建筑面积10.80万m2,实际开放床位近1000张,在职职工数2124人,现有33个临床科室,成功入围“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省单医院前百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市科学技术奖等市级及以上成果奖5项。 医院先后拥有4个市医学重点专科、1个市临床药学重点专科、2个区大学科、13个区特色专科、1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科室,为华东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长三角区域中医肿瘤专科联盟;拥有1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9个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19年获批市卫健委消化系统肿瘤全周期监测与精准干预重点实验室,参与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34项。 二、发展目标 (一)空间布局建设达到新标准 针对两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在空间布局上现有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着重加强门急诊、科研教学等用房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到2030年全面达到门诊建筑面积不低于4m2/门诊人次,床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14m2/床,科研用房面积不低于50m2/人。 (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面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重点学科建设,以三甲医院为标准,梯度开展学科建设,形成闵行区域重点学科群,以巩固市级医学重点专科为基础,创建上海市重点学科(专科)、国家级重点专科,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30年,两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力争完成1个国家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完成1个市级重点学科(专科)建设。 (三)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新格局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分批引进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机制。到2030年形成以高端人才为领衔、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青年优秀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学科人才队伍。 (四)硬件配套配备满足新需求 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医疗中心诊疗设备配备,对现有老旧设备进行更新,结合重点学科发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引入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PET-CT/MRI、直线加速器等高精尖诊疗设备,提高疑难杂症疾病诊疗能力。 (五)智慧医院建设开创新模式 全面推动区域性医疗中心数字化转型,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信息化硬件基础及软件建设。至2030年,区域性医疗中心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智慧服务达到4级及以上,智慧管理达到3级及以上。 三、主要任务 对标三甲医院建设标准和上海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任务要求,重点支持市五医院、闵中心依据自身特色推进“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幢医疗科研教学综合楼,孵化一批市级及以上临床重点学科(专科),引育一支高端医学人才队伍,配备一系列高精尖医疗设备,打造一家高水平现代化智慧医院,落地一套与现代化医院建设相匹配的绩效管理机制。 (一)坚持扩容赋能,新建改建医教研综合体 在满足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圈内居民就诊需求的基础上,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基础。 市五医院新建一幢集门诊、医技、住院、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楼,将院内老旧病房楼及儿科楼进行拆除,在老病房楼处新建医疗综合楼,面积约68612m2,其中地下3层、地上22层,在完善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合理功能分区。 闵中心新建一幢集门诊、住院、教学、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楼,将院内老旧教学楼及行政楼进行拆除,新建医疗教学综合楼,面积约53000m2,其中地下2层,地上18层。依据建设规范设置核医学科及放疗科,按照医疗服务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楼层功能布局与学科规模。改造住院大楼、医技楼、莘松路282号等区域,完成闵行复旦上医医学创新研究院建设并投入使用。 (二)立足高峰高原,孵化培育重点学科专科 在加强市医学重点专科、闵行区大学科以及特色专科建设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两家医院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临床药学重点专科。 市五医院在内分泌科、泌尿外科、临床药学3个市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同时着力建设呼吸与危重症、运动与康复、中西医协同3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群。以重点专科(学科群)建设为契机,创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围绕泌尿肿瘤、代谢免疫、药物代谢、呼吸道病毒、运动与康复、中医药等方向开展研究。 闵中心在急诊科、消化介入、临床药学3个市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在区大学科、特色专科基础上创建普外(肝胆胰)、神经内外、骨科等市级重点学科(专科)或市临床医学中心;打造急诊医学、消化肿瘤、慢病扶持三大学科群。分期深耕消化肿瘤、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急性损伤和继发感染研究与转化三大实验室平台,打造高水平临床诊疗与创新研究中心。 (三)聚焦顶天强腰,外引内培“高精尖缺”人才 加强高端人才引育,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外引进、内培养”政策,以“临床为导向、技术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计划至2030年,培养一批青年骨干人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储备年轻力量。 市五医院全职引进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省部级人才及以上)1人,全职引进或双聘高端PI团队3-5支,引进正高职称9名、博导7-9名、博士15名、硕导7名,团队化配合重点专科建设,支撑临床研究发展。 闵中心引进省部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5-7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团队提升综合实力。深化医教协同,强化教学和人才培养职能,大力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采用全职或双聘形式,联合引进3-5名优青或青千级别及以上人才,10-15名青年博士人才,助力学科发展和科研产出。 (四)围绕发展必须,新增换代高端医疗设备 根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高新医疗技术。 市五医院新增PET-MR、3.0T-MRI、高档超声诊断仪、术中三维CT导航与扫描系统、国产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等新型医疗设备,更新CT、MRI、DSA等老旧基础设备;发展医学模拟实训中心,增加模拟教学课程建设投入,补充新型操作、技术模式训练设备,满足不同教学类别的实训要求,打造良好的教学生态圈。 闵中心新增PET-CT/MRI、3.0T-MRI、SPET-CT、直线加速器、术中三维CT导航与扫描系统、国产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等新型医疗设备,更新CT等老旧基础设备;筹建核医学科、放疗科,助力创新多学科诊疗(MDT)、肿瘤综合诊治中心等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数字转型,打造智能智慧数字医院 全面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数字化转型,从完善信息应用基础、优化集成平台、提高运行管理、提升患者服务体验、医教研数据支持、新技术新架构研究等六个方向开展信息化建设。 市五医院建设5级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智慧服务系统、智慧管理系统、临床大数据中心平台、专病大数据平台以及专科专病数据库,全面契合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信息需求,全面推进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闵中心建设信息主机房,加大对信息硬件及软件投入,完成智慧医院试点单位建设,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智慧服务软硬件,扎实推进“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工作,充分发挥智慧医院示范引领作用。 (六)落地关键政策,提升现代医院管理效率 建立以公益为导向、兼顾运行效率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医院薪酬水平,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重点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加大绩效激励力度,对获得高质量发展试点的医院加大绩效工资水平,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行总会计师制,做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务内控管理、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认真组织落实;区域性医疗中心要把握发展契机,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结合现状加强统筹谋划,明确阶段目标,努力实现质的突破。 (二)落实资金投入 区财政加大对区域性医疗中心卫生经费的投入,支持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财政资金投入重点向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倾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临床研究、数字化转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医企合作联动。 (三)加强联动协同 各级各有关部门强化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推动保障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施。区卫健委牵头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落实;区发改委按规定做好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相关项目立项批复工作;区财政局落实好政府卫生经费投入,支持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区人社局做好高质量卫生人才招聘和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工作;区医保局负责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相关倾斜支持政策。 (四)建立评估机制 建立方案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专科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优质资源下沉等,评估结果应用于医院财政投入、薪酬总量核定等方面。 (五)做好总结宣传 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加强对工作成效的宣传,为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大对典型经验的挖掘提炼和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
表3:对标三甲区域性医疗中心人才情况汇总表
备注:截至2023年2月市五医院“硕士及以上医师数”271人,闵中心“硕士及以上医师数”363人。 表4:区域性医疗中心高精诊疗设备配置提升需求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