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水上运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草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人们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运动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于水上运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水上运动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闵行区发展水上运动,有丰富的江河湖等自然水域资源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既可以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的享受,也可以增强区内各水域以水养水、以水治水能力,促进水上运动产业发展。 一、发展环境 (一)水上运动开展现状 群众性水上运动日趋丰富。区内皮划艇、龙舟、桨板、皮艇等项目均有落地。浦锦街道江月湖已连续5年承办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皮划艇系列赛、连续4年承办区皮划艇邀请赛;江川路街道北竹港举办4次端午龙舟赛;新虹街道华翔绿地公园北横泾河道多次承办上海市企业龙舟赛和闵行区职工龙舟赛;梅陇镇得翠园近年来一直成为上海市皮艇·桨板邀请赛举办地。浦江镇借助四大传统文化之一的端午节--“召楼粽情”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在古镇老姚家浜内举办龙舟表演赛、“抛龙粽祈福”活动。其他部分街镇也借助自身水域资源因地制宜举办水上红色定向赛、运动保护河流等各种水上赛事活动。
表1:已经举办过的水上项目赛事活动
水上俱乐部数量逐年增加。目前闵行区域内已有4家水上俱乐部,3家水上运动协会。2014年指向轻艇会落户浦锦街道,致力于开展皮划艇、 赛艇、桨板等水上体育项目;之后,新虹桥水上运动俱乐部、BLUE ROWING赛艇俱乐部相继落户于新虹街道、颛桥镇和江川路街道,提供皮划艇、桨板、赛艇等水上项目体验、团建活动。全区多所学校设有课后延时水上特色课程,成立有校内水上运动社团,2016年交大水上运动中心成立,主要开展龙舟、皮划艇、赛艇等校园活动及培训;2021年初,华漕镇引入“壹颗赛艇EXCITING”俱乐部,并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教育集团展开深度合作,落地青少年赛艇运动。 表2:闵行区水上俱乐部(水上运动协会)基础信息
(二)存在问题 闵行区水上运动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发展不充分、运营不规范等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不足。面向大众提供水上运动服务的船艇码头数量少,基础设施网络尚未形成。二是水域使用范围较少。受环境保护、安全隐患、城市风貌等因素影响,可开展水上运动的公共水域范围受限。三是水域使用申请繁琐。水域使用申请涉及管理部门较多,申请审批周期较长,申请流程繁琐。四是产业发展刚起步。水上运动普及程度不高,产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赛事体系不够完善。 (三)发展机遇 水域优势得天独厚。闵行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内河水系河网密度大,苏州河绕城而过,黄浦江贯穿区域内,北横泾纵贯闵行区,全长达29.7公里,流经四镇两街道一工业区(由北向南分别为华漕镇、新虹街道、七宝镇、莘庄镇、莘庄工业区、颛桥镇、江川路街道),同淀浦河、大治河等骨干水系串联起区内多条河道组成河网。根据《2021年上海市河道(湖泊)报告》,闵行区共有1707条河道,总长度1205.75公里,面积达33.5332km2,各类湖泊5个,总面积0.6124km2,可细分为公共湖泊、小型人工湖泊、城区内公共河道、乡村公共河道等,水域分布密集,水域类型多样,为水上运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表3:2021年闵行区河道(湖泊)统计表
市民水上运动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包含水上运动在内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们参与健身的意识和便捷程度在不断提升,加上互联网、综艺在内的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和娱乐平台的助力传播,使得包括皮划艇、桨板、帆板在内的众多新兴、小众的水上运动在更大的范围流行“破圈”。 表4:2017-2020年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出及占比
政策环境助力发展。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水上运动列为完善健身休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八部委发布了《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对我国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八部委发布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助力构建包含水上运动在内的户外运动发展新格局。上海市出台《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聚焦“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环境、功能提升,营造集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一体的城市活动地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精神,树立体育强国意识,把发展体育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树立体育强国理念,倡导体育健身生活方式,推动体育发展关口前移,加快建立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适合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健康需求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为民惠民。把优先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市民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水上运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 体现闵行特色。结合闵行水域情况和水上运动发展特色,创新发展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激发水上运动发展活力。 科技赋能运动。充分运用“体育+”“+体育”等新理念和新技术,提供运动促进健康信息化服务,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公共服务数字化,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市民择选最优的水上运动方式。 深化融合发展。加强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整合体育、水务、绿容、文旅、交通、环保等多部门资源,深化水上运动领域发展,持续加强健康、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提供受益面更广、针对性更强、更加科学有效的水上运动健康服务。 (三)发展目标 着力优化水上运动发展布局,推动水上运动成为闵行区体育发展水平提升新动力。 水上运动设施布局更优化。结合闵行区城市更新与转型,打造“一轴两区多点”水上运动空间布局。支持建设社区、学校、社会等各类水上运动场地,完善服务功能,加快破解市民“水上运动去哪儿”的难题。 水上运动赛事发展再上新水平。持续丰富赛事项目和类型,基本形成以龙舟、皮划艇、赛艇等项目为特色,构建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赛、特色品牌赛事、群众赛事活动的多层次赛事体系。到2025年举办20场以上各级各类水上项目赛事活动,提高水上运动赛事影响力。 水上运动组织发展取得新突破。成立闵行区水上运动协会,规范行业内规章制度,深耕水上运动领域,鼓励社会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的成立与发展。完善市民身边的水上运动组织网络,促进水上运动社会组织和团队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水上运动社会组织达10个以上。 水上运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水上运动产业空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水上运动产业智慧能级进一步提升,水上运动与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融合效应进一步突显,水上运动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打造1个水上运动体育休闲集聚区。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水上运动基础设施 科学规划水上运动设施空间布局。结合闵行区河道整治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黄浦江滨江空间建设等项目,盘活闵行区现有可用于水上运动的水域资源,适当增加水上运动设施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科学规划,形成以北横泾为轴,带动北部大虹桥地区和南部大浦江地区,兰香湖、淀浦河、环城生态公园带水体、古美公园水体等河湖多点串联的“一轴两区多点”水上运动空间布局。鼓励街镇结合水上运动特点、群众运动需求以及自身水域开发形式和水上运动发展态势,建设水上运动项目基地,满足体育赛事开展需求和群众的体育休闲需求。
推进水上运动船艇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水上运动特点和运动大众需求,以皮划艇、桨板、龙舟、赛艇等项目为引领,推动运动船艇码头建设,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建设运营运动船艇码头。鼓励对现有船艇码头、渔业码头等各类码头进行梳理,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对公众开放,激发码头活力。 (二)完善水上运动赛事体系 丰富水上运动赛事供给。鼓励围绕多样化体育需求,以现有龙舟、皮划艇、桨板等赛事为基础,积极引入帆板、赛艇等多种类水上运动赛事,做强“全闵健身e起来”群众体育健身品牌,丰富群众身边的水上运动赛事活动。创新运动项目,创新水陆结合办赛形式,鼓励增加陆地用划船机、测功仪等智能化赛事项目,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扩大水上运动影响。 培育水上运动品牌赛事。制定实施水上运动精品赛事提升计划,打造闵行区水上运动品牌赛事。做精做强龙舟、皮划艇、桨板等现有水上赛事活动。积极引进国家级、市级水上运动赛事活动,引进全国帆板大师赛落户兰香湖。发挥大赛影响力,带动各层级水上运动项目开展。 探索街镇联合办赛形式,根据闵行区水系贯通的特点,建立闵行区水上运动项目联赛机制,充分调动各街镇在水上运动的不同优势,举办挑战赛、争霸赛、分站赛,推出赛道更优、参与市民更多、影响范围更广的街镇水上运动项目联赛体系。 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支持企业、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系列水上运动比赛,开展商业化运营,提高水上运动知名度,扩大水上运动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面联动水上运动赛事活动体系。围绕多样化体育需求,借助多种类互联网平台,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水上运动线上活动及指导服务,丰富水上运动智慧化产品供给,扩大水上运动受众面和影响力。
(三)加强青少年水上运动发展 鼓励水上运动进校园。推动“水上运动+教育”发展。鼓励学校与专业机构合作,支持水上运动社会组织“进校园”,在学校布局水上运动特色项目,激发青少年的水上运动兴趣,培养一批热爱水上运动、具备水上安全自救及互救技能的青少年。 探索举办学校联合比赛。结合各学校在水上运动项目的不同优势,发挥校内水上运动社团的积极带动作用,鼓励学校组织开展水上项目主题活动,推出校际水上运动项目联赛,丰富在校学生的体育生活,加大水上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推广力度。 选拔水上运动人才。通过体教融合,聚焦水上青少年运动员人才挖掘、培养和输送,在2022年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参加两项水上运动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参赛项目,扩大参赛人数,争取在下一届市运会水上运动项目比赛中取得2枚金牌的好成绩,为国家和市队输送水上运动人才,推动水上运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表5:2022年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水上运动项目情况
(四)推动水上运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水上运动+旅游”发展。鼓励旅游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合理增设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水上运动消费目的地。鼓励街镇结合乡村振兴开发,利用乡村自然水域开阔,水上运动开展较为灵便的优势,开展水上休闲旅游活动。依托浦江郊野公园体育旅游集聚区载体,融入皮划艇、桨板、龙舟等水上项目,举办水上嘉年华活动,同时结合岸上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生态绿道资源,开展“跑、骑、划”等水岸融合休闲体育运动,打造市民体育休闲、旅游度假地标。结合华漕镇赵家村乡村振兴项目,发挥赵家村水系纵横,且与苏州河贯通相连的水域优势,设计开发包含皮划艇、农家乐、乡村采摘、环湖骑行、露营等水上休闲旅游路线。 加强“水上运动+文化”发展。鼓励街镇结合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节庆活动融合开展,推出龙舟体验、水上赏月、水上运动文化节等,探索打造文化娱乐、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的综合体。挖掘浦江镇“治水文化”,依托浦江镇大治河南乡村振兴开发、沈杜公路文旅走廊、召稼楼古镇二期开发、杜行老街开发等项目,融合“召楼粽情”端午文化节,举行龙舟表演赛、“抛龙粽祈福”等文化体育体验活动,打造结合文化娱乐、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的综合体。继续加强水上运动与新闻媒体的协作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组织开展水上运动文化主题活动,挖掘水上运动名人示范效应,宣传水上运动文化内涵,扩大水上运动项目影响力。鼓励水上运动社会组织与环保公益组织合作,开展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文化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 成立由刘艳副区长担任组长,体育局张晓英局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委办局分管领导为组员的水上运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水上运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体育局。充分发挥多部门在推动水上运动产业发展的职能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联动,有效整合政府部门、行业、社会力量的要素资源,落实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水上运动项目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 区镇两级财政加大对水上运动发展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完善各类引导和鼓励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水上运动设施建设、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 (三)重视行业管理 结合水上运动服务、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建立水上运动市场信用体系,鼓励水上运动俱乐部组织使用、管理水域,划分责任范围,实行警示名单,落实奖惩措施。制定完善水上运动船艇码头分类分级建设标准、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建设标准、水上运动健身俱乐部准入标准,全面推动行业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 (四)强化安全保障 开展水上安全教育讲座,大力宣传水上运动安全观念,加强从业人员水上运动安全意识。建立水上运动安全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水上运动安全举措,开展水域安全评估,加强水上安全救援队伍建设。 (五)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水上运动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和典型报道,倡导“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理念,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认识,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