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上海市示范性学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闵行区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闵行区建设示范性学区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全力推进虹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在紧密型学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示范性学区要求的学区建设路径和运行机制,增强集群办学辐射影响,激发学校合作共进活力,推进学区办学创新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推进虹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将建设示范性学区作为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差距、实现虹桥教育高标准均衡发展的重点工作,以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为核心,以优质资源共享、教师有效流动、一体化评价为重要抓手,完善学区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学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营造良好的学区发展生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秉承“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的学区办学理念,秉持“融合、共享、共育、共赢”的学区办学目标,有效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通过三年努力,形成规范化、紧密型、高质量发展的学区生态,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进一步扩大虹桥教育的影响力,努力建成闵行区示范性学区。 三、工作任务 (一)健全完善长效治理体系 1.加强党的领导。加强镇党委对学区化办学的全面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探索基于学区化办学的党建工作组织形式,融入虹桥镇区域化党建六大片区,提升各校(园)的党建工作质量。充分发挥成员校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形成资源共享、经验互补、协同发展的学区优势。 2.优化学区结构布局。修订学区建设工作章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学区办公室统筹、协调和管理功能,促进相对统一管理、民主决策和高效互动,实现教育责任共担和发展成果共享,确保学区工作的落实和推进。完善组织架构,逐步扩增学区成员校,增添新生办学活力,发挥优质资源带动效应,营造良好学区办学生态。 3.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完善学区资源共享平台“虹教智慧园”,提高学区管理效能,整合师资、课程及各类优质社会资源,扩大教育资源横向整合与纵向衔接的覆盖面。加强学区内部运行机制建设,明晰学区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协调机制,形成规范高效的学区治理体系。提升一体化办学成效,健全工作例会、课程统筹、联合教研、教师流动、考核激励等制度体系,推进学校自愿、平等、紧密合作。 4.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功能,加强课题共研、项目共建等医教结合尝试,试点开展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项目,打造立体、多维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推进家庭教育指导进校园全覆盖。建立学区“师生心理健康工作坊”,提供“儿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持证培训平台,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能力水平。全面落实“全员导师制”,为未成年人及家庭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亲子关系指导、代际关系调适、心理危机干预、临界行为预防等专项服务,构建全方位、全龄段、全过程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生态圈”。至2025年,学区成员校100%建立家长学校,100%完成AED布设及救护培训。 (二)促进师资队伍共建共享 5.加强教师流动管理。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建立学区教师分层分类数据库,实行学区内互补代课、跨校兼课、学区带教等交流轮岗措施和实施细则,持续优化学区成员校的多形式、多渠道“组团式流动”。至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流动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将流动教师跨校任职、兼课、指导的表现报区教育部门备案,作为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绩效工资分配、表彰奖励、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6.深化集群式师资培养。发挥好学区内区级名师基地、骨干培育基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专业引领作用,建立学区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名校园长基地,逐步增加类别和数量以及涵盖学科,促进学区教师和干部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在深化学区“教育菁英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进行校园长、中高层骨干队伍培养,扩大培训范围,拓展培训内容,增加培训形式,形成学区内教师联合培训机制。教师在学区参加培训的,经学区申报,区教育部门批准,计入校级培训学分。 7.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教育教学交流平台,举办“虹桥镇学术节”,形成长效机制,分学段、分主题、定时间的开展专项教学研究,对应市、区级评教学科开展学科教学评教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义务教育中青年教师学科教学竞赛,推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总结学区干部、教师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培育和推广优秀学校和教师的成功案例、模式和经验,不断形成镇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骨干教师群体。至2025年,出版一组学区优秀案例和教育教学论文集。 (三)加强课程教学共研共享 8.强化“教研训评”一体化。探索建立“学科教研联合体”,对标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协商并完善各成员校教学管理规程,促进育人方式变革。建立学区分学段集体备课平台,逐步形成学区各学段优质教学资源库、优质教学设计库,提升学区教师研读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围绕跨学科、项目化、主题式教学、数字化转型、学段衔接等形成实验项目,实施联合攻关。成立学区“教育教学指导组”,聘请专家定期进行视导,开展教育教学诊断,及时解决问题,提炼有效经验。 9.打造精品课资源库。重点加强基础教育学科“小初衔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和研究,发挥“一校多品”辐射引领作用,打造学区化精品课共享资源库。挖掘、培育学校课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建设,整合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盘活课程实施的形式,建立学科间横向整合、学科内纵向联系、校内外有机融通的课程体系。至2025年,学区内形成20门校本精品课程。 10.持续亮化特色品牌。扩大学区内优质课程受益覆盖面,形成特色活动、特色项目、特色课程共建共享机制,在现有学区8门共享课程的基础上逐年增加,确保学区内每校至少有1门共享课程;建成学区内2-3门高品质共享课程,让学区内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共享优质课程的学习经历。通过盟主校引领、成员校全覆盖,推进幼、小、初、高特色项目跨学段“一条龙”贯通式培养,建设并共享虹桥特色高质量学区课程体系,做到成熟一门、共享一门,门门有纲要、门门有亮点、门门有成效。至2025年,建成至少10门涵盖思政、学科、文体、艺术、劳动、科技、心理等板块的学区共享课程矩阵。 11.探索数智科创教育赋能。全覆盖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以龙柏中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为契机,建设基于数智云脑的学生个性成长及教师专业发展场景。挖掘社会资源,强化校企联动,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加强对科学领域课程共通性素养的培育。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提供有力支撑。至2025年,形成中小学“一校一品”科创特色项目及“一校一室”科学实验室建设。 12.秉承中西融合教育理念。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协和教育集团、不列颠英国学校、日本人学校等民办、外籍学校资源,用足用好科创、思辨、艺术、语言、体育等优势学科和国际化课程资源,在学区内逐步形成中西融合共享课程,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虹桥小公民。 (四)推进教育资源统筹共享 13.外引内培组建专家团队。聘请市、区教育专家,邀请学区名师名校园长,组建示范性学区建设专家组,重点指导学区组织运行与管理、师资队伍共建共享、课程共享共研、教学资源共享统筹、办学特色和成效凝练等,争创示范性学区。 14.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学区建设实践,建立“资源统整、共建共享”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梳理形成学区资源和场馆的共享清单,通过延长开放时间、错峰排课等措施,实现学区内体育艺术学习空间、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图书馆、创新实验室、劳动和校外教育基地等场地资源的共享共用。 15.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中小学职业生涯“一生一档案”,深入挖掘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清洁能源、智能照明等企业资源,服务于学区内中小学的课后服务、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构建学区“30分钟社会实践圈”。至2025年,编制《虹桥镇中小幼学生社会实践及职业体验指引》,制作电子地图并动态更新,实现各类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管理,提高资源共享率和师生受益面。 四、推进计划 (一)梳理完善,构建支持体系(2023年) 1.总结提炼前两轮学区工作经验,分析优势和不足。成立示范性学区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多部门力量,将示范性学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纳入重大决策事项。 2.对学区新一轮规划进行初态评估,面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提供论证意见。 3.健全学区管理、支持和服务体系,修订完善学区建设工作章程,优化更新保障学区成员校紧密合作、示范性推进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全力推进,深化学区创建(2024年) 1.聚焦优质资源共享和缩小校际差异,定期开展示范性学区建设交流展示活动,分享典型经验,共享教育教学成果,扩大学校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2.定期召开专家论坛和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学区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和难点问题,形成镇域内争创高质量学区的良好局面。 (三)总结提升,凸显建设成效(2025年) 1.以师资流动、课程共享、资源统筹等环节为重点,深入探索学区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不断扩大学区覆盖面。 2.总结梳理典型工作经验,开展学区建设成果交流展示,彰显学区办学效应,提升社会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教育分管领导为组长,社事办主任为副组长,镇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建设示范性学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学区办公室,负责制订推进示范学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落实支持学区建设的政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重点解决学区建设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二)制度保障 完善学区化办学章程,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明晰学区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学区的组织架构、管理办法、运行机制及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学区化办学顺利推进。 (三)经费保障 在区级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安排好学区建设专项经费,采用“项目化”拨款方式,用于示范性学区建设所需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硬件设施、资源引入、展示交流等项目的支出。 (四)宣传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在“金虹桥”公众号上进行信息发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传播推广示范性学区建设中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及时宣传报道虹桥“家门口好学校”、各级各类区级以上获奖和活动,引导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营造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