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闵行区商圈更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 (草案)
来源:区府办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1日

    为进一步加快本区商圈更新发展建设,优化消费空间布局,激发消费潜能,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根据《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沪商商贸【2022】311号)、《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沪商商贸【2024】57号),结合本区实际,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更新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等相关精神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在实施闵行区促进消费升级和商贸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品质发展为主线,以数字赋能为动力,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内贸外贸协同联动、商品服务无缝链接,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主要目标

    匹配区内国际交通枢纽及辐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及交通枢纽城市为定位,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导向,坚持新建培育与改造更新并举,激活扩大本地消费与吸引外来消费并重,构建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市商圈体系。

    到2027年主要发展目标:逐步形成“层次结构清晰、空间布局高效、功能业态完善、空间品质宜人”消费空间体系。构1+2+6+N”的商业空间布局,整体形成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吴中路和莘庄(远期)3个市级商业中心为引领,七宝商圈、南方商城商圈银都路商圈、颛桥商圈浦江商圈和大零号湾商圈6个地区级商业中心为骨干,马桥、华漕、古美、吴泾等其他商圈为辅助以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支撑的商圈发展结构,提升多维度治理水平,打造多元特色的消费场景,不断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提升商圈功能

    1做好商圈规划和功能定位。站位国际消费集聚区,打造区域发展的独立引擎,成为整合赋能产业、居住、会展、文体的催化剂和润滑剂,依托现有商圈发展基础和要素,综合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等因素科学规划布局商圈,从空间功能、形态融合上,做到高品位设计科学定位传统商圈和新兴商圈功能,突出特色,形成差异,打造新型城市商圈。(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规资源局、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交通委、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2优化商综合体布局。按照“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原则,结合“一南一北”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优化商业综合体布局,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商项目周边人流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引导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对局部饱和的区域,控制增量发展对商圈成熟的区域,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对商业综合体偏少的区域,合理布局、开展建设。(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规划资源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3推动传统业态结构调整更新深入探索业态转型提升路径,积极引进品牌、旗舰店、直营店、概念店等新型业态,实现多种业态有机衔接,推动以零售为主的单一商业功能向融合销售、体验、休闲、娱乐、定制、老字号文化等新型复合功能转变。引导商贸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品牌运营商的合作,引进更多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和高端商品、时尚品牌,打造进口消费市场,为商圈注入更多的“国际元素”,形成突出的品牌凝聚效应和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宠物经济、银发经济、次元经济等新兴消费领域,顺应消费客群的多样化需求,激发市场潜力。(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二)更新完善商圈体系

    1、注重核心引领,打造1个国际消费中心

    虹桥商务区国际消费中心: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闵行部分,东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定位:着重提升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消费枢纽功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新平台、上海西翼的对外商业门户枢纽以及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业商务中心。

    积极发展文游、商贸、住宿、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核心区功能,构建混合文化、艺术、时尚、建筑、商业、饮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国际生活新图景。由南虹桥集团、新虹街道和华漕镇建立“商圈联动工作会议机制”,推动消费转型,加快商业经营空间升级和开放。打造“枢纽办公”,加强虹桥商圈内各办公楼宇建立联动机制,主动挖掘团建、企业培训、年会的机遇,为商业载体导流。与国家会展中心建立协调机制,提前预热相关展会信息并及时共享给商圈,增加消费转化。推动虹桥品汇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以展品展示与全面服务助力进博展商和贸易商拓宽市场渠道满足多元消费需求集聚贸易主体,吸引总部型企业落提升消费活力。推进超级合生汇、前湾印象城MEGA等新项目建设,提升华漕周边大润发等商业空间推动丰尚国际广场等中小体量社区商业升级,依托优质国际学校资源,提升教育培训、休闲餐饮等业态引入国际化运营内容责任单位:区商务委、新虹街道、华漕镇、南虹桥集团、区委宣传部、区规资局、区文旅局、区交通委、区城运中心)

    2、增强多元消费,打造2个标志性的市级商业中心

    吴中路商业中心:以虹桥镇吴中路为发展轴线,东至虹梅路、西至外环高速辐射周边。功能定位:街区型年轻时尚和个性化元素为特色,集潮流购物、时尚消费、休闲娱乐、餐饮美食等功能于一体的时尚主题消费集中地,构筑闵行核心商业中心。

    丰富万象城、爱琴海等商业综合体业态,进一步丰富商业业态、汇聚知名品牌。增加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康养研学等产品和服务,匹配游客出游的空间距离、停留时间和消费活跃度,加大消费品类的迭代升级。持续发展夜经济,围绕“首尔夜”韩国街、老外街打造“夜上海”特色消费地标和特色商业步行街增强建筑外立面展示多元性与招商创新性,打造主题节日,强化商圈独特文化IP进一步辐射年轻客群。提升吴中路及周边街区舒适度与导入便利性加强交通导流,提升消费客群体验。更新琴海和红星美凯龙其外部空间,让爱琴海灯光艺术节成为上海影像打卡胜地,打造全新的夜虹桥潮流街区。(责任单位:区商务委、虹桥镇、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交通委、区公安分局)

    莘庄商业中心:围绕莘庄城市副中心建设,以铁路莘庄站、轨道交通1号线、5号线莘庄站与12号线七莘路站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街镇等地区,建成以配套服务商务功能为主的商业中心。功能定位:具有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准,面向高科技企业、集团的集会议交流、金融服务、文化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生活消费、高档居住等多元化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交通枢纽型综合商业中心,构筑闵行区中部核心商圈。

    以莘庄TOD枢纽为中心,集聚商务、居住及商旅客流,科学配置高端住宅、甲级办公楼、精品酒店等,打破莘庄“职住分离”的钟摆式流动格局。空中连廊串联打通天荟、仲盛,延伸至莘城中央公园,实现功能互联互通,打造集购物休闲、商务办公、生态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地标。加快仲盛世界商城升级改造,优化凯德闵行商业中心商业业态发挥维璟印象城的办公总部和城开莘社区等周边青年社区优势,推动业态年轻化,引入更多特色首店推动平金中心和红象汇等新载体高效利用商业空间,提高利用率和收益率,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引进新业态、新品牌,形成上海西南片区的新消费核心。加快莘庄老街片区的改造,布局社区商业。(责任单位:区商务委、莘庄镇、区建管委、区规资局、区文旅局、区绿容局、区交通委、闵资集团)

    3、提升商业能级,打造6个具有辐射效应的地区级商业中心

    七宝商业中心:以轨道交通9号线七宝站、10号线航中路站为依托,结合七宝古镇的风貌特色,形成商旅文结合的七宝地区商业中心。功能定位:以大型商业、文化场馆、公园景区等设施为依托,综合商务办公集群和城市综合配套,构筑中西部生态文化商业相交融的综合商业中心。

    加快区域内商业项目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的规划建设,作为复合型消费站点。依托七宝老街、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博物馆、宝龙美术馆等,更新商业发展能级,强化商文旅体联动,推动更多艺术空间社区化,将微度假客群向商圈其他项目转移。针对七宝商城等物业年代陈旧项目,加快推动更新改造。研究七宝老街片区域统筹更新路径,结合城市设计和历史风貌保护,提升区域商业能级,保留古镇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布局、实现联动发展。加强在地文化热点追随,联动老字号、特色小店与非遗文化,结合24节气、春节、七夕等传统节日打造七宝标杆式主题活动。增加社交媒体曝光,推动与小红书、抖音等头部平台的内容合作,提升地区整体关注度,吸引客流并惠及商圈。(责任单位:区商务委、七宝镇、区委宣传部、区建管委、区规资局、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房管局)

    南方商城商业中心:围绕轨道交通1号线莲花路站和规划轨道交通26号线莲花路站,以古方路与万源路为延伸,以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专业专卖店为主导,加快环形连廊的建设,形成综合功能集聚、业态丰富多样的南方商城地区商业中心。功能定位:按照“高起点、外向型、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高端商务商业的集聚度和影响力,建成精品商业服务、时尚生活体验、绿色生态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城市化区域的综合商业中心。

    完善、增添商圈空中连廊的商业氛围,发挥区域内“商圈联盟”优势,形成资源共享、错位竞争、信息互通。推动锦江乐园目转型升级,探索引入全球热门IP,聚焦文化创意娱乐设施的多元化创新。发挥力波项目的上海记忆优势,打造上海啤酒文化、夜经济的聚集地。引导中庚漫游城、百联南方、莲花国际等商业综合体针对家庭客群打造亲子、休闲、美食业态的集聚地,针对年轻客群引入“首店”、体验店、概念店、创新店等前沿空间推动差异化发展。加快完善万源城开中心商业项目,突出主题商业、商务办公、宾馆酒店等综合功能,提升公共活动、文化娱乐等休闲功能,升级商业品味。(责任单位:区商务委、梅陇镇、古美街道、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

    银都路商业中心:以轨道交通15号线景西路、虹梅南站为节点,以银都路为发展横轴,西起银都路、都庄路,东至景洪路。功能定位:重点培育特色型商业综合体、活力商务、文化娱乐等多元复合的城市“新功能”,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精品型地区商业中心。

    推动“海梦一方”以“海洋主题馆+商业购物中心”的模式创新,打造集时尚购物、主题娱乐、科普教育等生活方式体验于一体的智慧商业综合体,优化周边道路交通。加速城开优享+梅陇里、麦多生活广场、绚荟城等商业项目更新建设,推进百安居等项目转型和升级,进一步提升存量商业项目硬件设施及经营业态。(责任单位:区商务委、梅陇镇、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交通委)

    颛桥商业中心:以轨道交通5号线颛桥站为依托,围绕颛桥万达、龙盛国际广场大板块,建成以特色餐饮、主题广场、娱乐休闲、影院、酒店、高级公寓、康养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功能定位:重点发展高档酒店、商务办公、大型商业为主的现代服务商业中心。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商业体场内项目更新升级,将居民的购物、餐饮、娱乐、运动等需求与区域发展特点有机结合,打造融合文化、活力、生活、社交功能的新消费项目,不断提升商业能级。充分发挥光华街区、城市书房颛桥馆79意库创意园等在年轻人中的网红打卡优势,加大推广力度,打造上海外环外的特色空间聚落。(责任单位:区商务委、颛桥镇、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

    大零号湾商业中心临轨道交通5号线剑川路站、15号线紫竹高新区站和规划轨道交通23号线紫竹高新区站,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拓展核心功能区,辐射闵行龙湖天街、置业梦享家等。功能定位:以科技创新策源定位,围绕丰富科创、文体、商业资源,重点培育科技消费新业态,打造科技消费新场景,激发科技融合新活力。

    深度融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力量与商文旅体资源,强化大零号湾图书馆、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大零号湾体育活动中心、大零号湾国际会议中心与龙湖闵行天街、置业广场等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打造集前沿科技创新、多元文体艺术、商业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湾区。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吴泾镇、江川街道、大零号湾集团、区文旅局、区体育局)

    浦江商业中心:以轨道交通8号线浦江镇站为节点,贯穿中欧街、浦江万达广场与旭辉里,辐射至浦江欢乐颂、城市生活广场功能定位:打造以汽车消费为引领,聚集商务、餐饮、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城镇生态休闲型综合商业中心。

    加快浦江万达、旭辉里品牌更新。依托浦江郊野公园,举办“汽车消费嘉年华”等购物、旅游、文体活动,打造特色自然主题消费目的地。积极调整中欧街等项目的业态,加快完善召楼天地、满天星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休闲业态。提升浦江欢乐颂、城市生活广场品质,优化内部商业业态,满足周边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区商务委、浦江镇、浦锦街道、区文旅局、区体育局、闵房集团)

    4、加强建设引导,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商业街区

    探索研究不同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导则,基于资源禀赋、客流结构、规划方向、竞争格局等要素,提供前瞻性的引导和产品创新的规划意见。搭建招商资源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高效对接。多部门协同联动,针对街区外立面形象设计、灯光设计、公共空间风格融合、道路交通导流等多方面提供指导支持。对于首店等创新业态,给予激励和支持。推动街区打造特色IP,绘制与周边资源交融的“消费地图”,协同开展街区文化推广活动,并推动流量的消费转化。任单位:区商务委、区交通委、区文旅局、区绿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执法局

    5、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形成社区级商业服务全覆盖

    按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相关要求,坚持“便民、提质”的原则,明确目标任务,到2025年底全区完成10个便民生活圈建设,到2027年力争达到全覆盖。建立长效运转机制,以属地街镇为建设责任主体,结合城市更新工作,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补齐基本保障类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丰富商业业态,提升服务品质。优化生鲜新零售业态、特色餐饮、超市便特点、娱乐设施、康养休闲业态等建设,配备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社区商业便民水平,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促进末端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结合社区空间和项目情况,为年轻客群增加萌宠空间的设置,同时引入萌宠相关业态,形成区内的打卡点。积极对接市场优质资源筛选及接触专业团队和基金,如东原致新、万有集市等,鼓励与社区共创,打造年轻力社区的融合空间,提升社区消费能级。(责任单位:各街镇、莘庄工业区、区商务委)

    (三)加快商圈转型升级

    1、打造智慧商圈、创新商业模式。探索推行互联网时代商业运营新模式,融入新技术、新理念,推进智慧商圈建设。鼓励商圈商业体无线WIFI全覆盖、探索消费者行为研究、开展大数据分析等项目,实现商圈数据获取智慧化、商圈消费智慧化、交通引导智慧化、物流配送智慧化、公共服务智慧化等,探索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打造主题型、体验式、智能化消费场景。推动传统商圈向科技时尚、信息互通、服务智能、安全规范的智慧商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商圈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引入优质第三方数据监测服务,推动建立商圈大数据看板,赋能项目和各社区,提升商业载体的智慧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数据局、区城运中心、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2、推动绿色商场创建鼓励商业综合体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秉承环保、健康、安全经营理念,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实施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及环保公益等措施,全面提升绿色商场环境,积极打造绿色消费新场景,推广绿色产品与服务,不断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的普及与发展。指导商业综合体积极参与国家级绿色商场创建,倡导崇尚环保、践行低碳的消费理念,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推动商圈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3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商业综合体、商贸企业为主体,整合产品和服务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发展商品和服务全景展示、网订店取、智能配送、实时评价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发展高质量低成本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网上购物与实体店体验相结合的消费新模式,协助对接小红书、抖音等线上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实现商圈线下实体商业与线上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增强商圈消费吸引力。(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科委、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四)打响“闵行购物”品牌

    1、高质量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等活动。发挥闵行作为上海面向长三角门户的优越地理位置优势,围绕“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两个市级购物品牌,不断创新本区购物节内容和组织形式,更好地发挥辐射长三角、带动全国的作用,集聚优质高端消费资源,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围绕购物、汽车、家电、文化四大领域,结合传统节庆假日,开展汽车消费、家电家装节、文创节、音乐会、啤酒节、咖啡文化周等各类个性化、多元化的系列促消费活动,实现销售额和满意度的持续提升,配合市级部门做好消费券的发放。紧抓“闵行制造”产业优势和“闵行本土消费”市场优势,整合消费资源,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规模激发消费活力。(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委宣传部、区经委、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合作交流办、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绿容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应急局、区融媒体中心、区消防救援支队、区消保委、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2、不断促进商旅文体联动消费充分整合和利用闵行博物馆、艺术馆、历史文化风貌区等文化资源以及南方商城、莘庄、七宝、吴中路等重点商圈的现代商业资源,重点打造若干文化旅游新地标,建设会商旅文体、吃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消费场景和示范项目。以虹桥国际艺文中心、大零号湾图书馆、超级合生汇等重大文化设施为抓手,推进地标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间、“打卡地”,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以文化带动本市和外省市的文化旅游消费整合闵行旅游购物资源,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立体宣传闵行购物旅游形象ATP1000 网球大师赛为引领,积极谋划网球大师赛期间以及全年的活动,联动周边主要商圈载体,打造我区的网球文化和消费特色。持续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提升闵行体育对外形象。推进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建设,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竞顶级赛事。(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五)积极发展“夜经济”

    1、巩固“地标型”夜经济。发挥首尔夜市老外街锦江夜市等夜经济点位示范和带动作用,扩大夜市品牌影响力。支持川上美集街区、中欧街、金平路步行街、永德路步行街等街区型商业打造,丰富夜游线路,创新“夜味”“夜玩”“夜购”等夜间生活业态结合“夜生活节”“旅游购物节”等,支持商业综合体发展“夜市型”夜经济,按照“规定时间、规定区域、限定品类”的原则,引导市场主体规范有序组织餐饮、娱乐等市集,打造时尚活力和烟火气息的消费区域。(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绿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执法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2、促进“生活型”夜经济。提升夜生活便利度,挖掘公园、园区等空间资源,布设便利店、书屋、鲜花礼品等便民商业网点,支持品牌连锁店发展,鼓励便利店、药店等视情延长营业时间。培育“观光型”夜经济,聚焦“星空经济”,在区内景区民宿、露营等场地打造“早C晚A”、“观星研学”等新消费打卡地;发展“体验型”夜经济,开展荧光夜跑、街头篮球赛等“夜动”项目,引领夜间体育消费新风尚,支持剧院、图书馆等主体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丰富“夜游”新业态。(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绿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执法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六)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1、提高境外人士消费便利度。根据《上海市完善支付服务体系优化入境人士消费环境的实施方案》,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全域优化入境人士在沪支付便利环境,推进各大商圈内外卡POS机布设,全面提升覆盖率,设置清晰的支付表示和服务指导,加强“外卡支取现金、移动支付绑外卡”等支付便利化“组合拳”宣传推广,形成整体氛围营造。(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财政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2、鼓励离境退税试点。扩大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规模,鼓励交通枢纽附近商业综合体体、重点商圈商街等区域适度发展离境退税商店,提高离境退税便利度。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开展购物离境退税 “即买即退〞等试点,提升国际化消费体验功能。(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税务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3、打造诚信消费商圈。全面推广线下零售企业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充分发挥重点商圈和商贸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引导鼓励商户主动参与建设。开展诚信经营、食品安全、纠纷处置等宣讲培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诚信消费氛围。(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镇、莘庄工业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

    形成闵行区商圈更新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商圈规划建设的指导、协调及日常联系工作。联系会议组长由分管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商务委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包括区商务委、区发改委区建管委、区规资局、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绿容局、区经委、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合作交流办、区统计局、区应急局、区消保委、区科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数据局、区城运中心、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区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及各街镇、莘庄工业区闵房集团、大零号湾集团、闵资集团、南虹桥集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委,负责商圈建设日常工作,由区商务委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各街镇、莘庄工业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对商圈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将商圈提升行动计划纳入闵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落实沟通联络机制、定期会商机制,及时沟通工作情况和互通信息,督导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重要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决策。积极与市职能部门对接,争取在闵行开展商业发展项目和各类消费试点等支持,吸引市级商业项目在闵行顺利落地。

    (二)加强政策引导,提质增效发展

    用好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商贸业发展促进消费重点研究首发经济、特色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培育一批重点项目。鼓励商业综合体发展壮大规模,引入国际高端奢侈品牌,推动品牌聚集提升鼓励举办高质量具有影响力的促消费活动,打造特色主题节庆和市集,提升商圈的生活和社交氛围等,对符合条件的商业项目予以一定扶持。

    (三)加强数据监测,强化统计分析

    健全重点商圈商业领域消费统计体系,加强常态化及节假日期间的数据监测和运行分析,为区委、区政府对商贸、消费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商圈、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研判,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订单变化等情况,做到精准跟踪和精准服务,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企业获得感。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对闵行商业发展整体的宣传,发挥媒体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吸引外部资本、品牌商家入驻,在激活扩大本地消费的同时,吸引集聚外来消费,促进商圈持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