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上位规划情况 1.《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 2035 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生态环境质量要更为优良。城乡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更加绿色宜人,公园数量达到千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高,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持续提升公园品质,丰富公园功能内涵,加快老公园改造更新,形成多彩多景公园绿地景观。按照公园城市理念,提升公园的便捷到达性、体系性和连通性,让更多市民出门见绿。建设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满足市民周末休闲娱乐需求。以高品质、多功能的公园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多种功能复合疊加。聚焦中心城公园布局盲点问题,见缝插针改建或新建口袋公园 300 座左右,实现公园绿地基本全覆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200 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持续提升公园品质,丰富公园功能内涵,加快老公园改造更新,形成多彩多景公园绿地景观。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提出,上海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扩大生态空间、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绿化美化,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至 2035 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15 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 99%左右,公共开放空间(400 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 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 90%左右。建设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以及街头绿地等公园绿地。至 2035 年,力争实现全市开发边界内 300 平方米公园绿地 500 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力争达到 13 平方米以上。 3.《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根据上海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立足新机遇和新调整,提出“到 2025 年,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的城乡公园体系、生态空间结构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质量和功能全面提升,‘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生态空间基础初步形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体系发挥整体效益”的总体目标;完善由国家(级)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全市新建绿地 5000 公顷,其中公园绿地 2500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9.5 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增至 1000 座以上,基本实现出门5-10 分钟有绿,骑车 15 分钟有景,车行 30 分钟有大型公园。 4.《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闵行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综合考量全区发展实际,到 2025 年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战略支撑区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要打造优美宜人景观,构建生态空间。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公园体系,打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形态。“十四五”时期期累计新增各类绿地 550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 1 平方米,累计建成绿道 200 公里。到 2025 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19.5%。同时在社区园区商圈和绿地公园广场等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元素,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间、“打卡地”,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 5.《闵行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闵行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闵行区要在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战略支撑区上取得重大进展。要提升生态空间规模品质,完善公园城市框架体系。打造“公园城市”初步框架体系,按照“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理念,逐步实现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模式转变,“全区优先实施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滨水生态空间建设,优化绿地结构布局。适时推进一批小微湿地建设项目和建设一批近自然湿地。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闵行绿道网、市域水网的串联作用,连通景点、园区、企业、学校等所有城乡节点,形成全民共享、覆盖全域、蓝绿交织的网络,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活场景。 6.《闵行区绿化市容“十四五”规划》 闵行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和均衡全区生态空间结构及布局,构建公园、绿地、廊道、绿道的绿色体系,推进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的生态空间格局、绿脉网络架构和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形成。衔接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目标,构建闵行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形态。新建或改建一批社区公园或街心花园(口袋公园),预计新增城市公园 50 个、街心花园(口袋公园)50 个。实现闵行中心城、主城区公园绿地 500 米服务半径基本全覆盖(中心城覆盖率 95%以上、主城区覆盖率 90%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意味着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动力,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海市正以快速的速度致力于提升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根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到 2022 年底,上海市城乡各类公园数量增加至 670 座,其中城市公园 438座、口袋公园 172座、乡村公园 59座、主题公园 1座。森林覆盖率达 18.51%,相较 2021 年,同比上升了 0.49 个百分点。不仅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让市民融入其中,增加居民接触和享受自然的机会,打造公园城市的无界融合,根据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对公园“拆墙透绿”的相关工作要求,金虹桥公园拟拆除公园原有封闭围墙,合理优化景观配置,使公园景观和城市景观进行有机的融合,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减轻压力、提升幸福感。本项目即在上述背景下提出。 二、项目设计过程 2023年一季度,针对设计方案通过内部研讨、协调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设计方案形成后,多次向区绿化市容管理局以及相关部门等书面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设计方案初稿。 三、主要内容 (一)设计范围 金虹桥公园位于闵行区虹桥镇,本次改造范围涉及金虹桥公园及相邻新泾港滨水区域两个部分,项目范围东邻合川路、西接新泾港、北起环镇南路、南至虹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停车场,总体面积为 28638.79 平方米。 (二)设计理念 公园建设不断迭代演进,从单一的绿地变成功能复合、共建、共享的公共空间。同时,公园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不断演化,使城市生活越变越美好。 (三)设计目标 打造一个开放、共享、满足现代城市休闲生活的示范性全龄公园。体现虹桥镇宜居、品质、国际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公园特色。营造绿色休闲场景。 (四)设计主题 公园的景观设计主题为:“多姿多彩,生生不息”。其中,“多姿”主要体现在——通过复合的公园功能容纳多种的活动方式;通过艺术化的构筑小品丰富公园空间体验。“多彩”主要体现在——多彩植物,即大量彩化植物的应用与花境、花海的打造;重要节点流光溢彩的夜景灯光。 (五)景观功能 公园景观结构为“六区一环”。其中“六区”域为: 城市客厅——利用公园外围形成共享区域。塑造舒适的城市步行空间与良好的公园对外形象。 儿童乐园——结合文化数字 IP。打造升级版的特色儿童乐园。丘陵氧吧——梳理地形与植被。打造具有弹性功能的绿色生态休闲空间。利用地形高差打造观水视线良好的城市阳台。 滨水长廊——打破原有公园与滨水区域的边界。让绿道在更宽敞的蓝绿空间中穿行;植入社区文化。形成虹桥镇文化长廊。 门球运动——保留并完善公园原有门球特色。 足球运动——完整保留。 其中“一环”为:全龄人群可用的健身环道。 四、主要创新点 将虹桥镇优秀企业莉莉丝游戏公司的数码文创 IP 内容融入公园环境,是金虹桥公园共创、共享的“公园+”理念的重要体现方面,也展现了开放、多元的城市精神。数码文创内容的融合主要集中在健身步道以及儿童乐园两个区域。 沿健身步道布置 5 个小型数码文创节点,通过角色地面涂鸦、异形座凳以及周边的花草灌木组合等方式,将莉莉丝数码文创元素以风、土、水、木、火五大主题还原在步道周边。对原有儿童乐园地面铺装进行翻新与图案化,新增沙坑、蹦床、坡上攀岩等多种目前较为流行的儿童无动力游乐设施,增加洗手池、看护坐凳以及婴儿车停放区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将若干游戏角色以互动画框的形式融入乐园环境中;乐园中的大型滑梯设施采用游戏树精灵的定制造型,作为整个乐园的视觉主题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