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闵行区继续积极深化、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海市委市政府、闵行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围绕着2022年度绩效工作的主要目标,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抓常态地推进我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一、2022年度主要目标全部实现
围绕着全区范围内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区镇两级联动管理,在夯实“全覆盖”管理成果的基础上,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提质增效的工作目标,2022年,绩效管理工作覆盖了全区71家预算部门、350个预算单位和9个镇,近6000多个预算项目。全年涉及2021年事后、2022年事中和2023年事前的横跨三年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金总量累计达1195.29亿元。在此基础上,创新打造具有闵行特色的财政再复核、专家再评审和项目再评价的“三位一体”再评价机制,试点区镇两级再评价项目61个,着力提高以部门、单位和镇为主体的自评价质量。2022年度绩效管理“扩围、提质、增效”的主要目标全部实现,并在市财政局财政管理工作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中,获得全市最高分。
二、做实重点任务,构建绩效监督的“环”
(一)拓展深化重点领域绩效管理
1.试点财政专项资金政策的绩效管理。建立了2022年度财政专项资金政策目录,找准财政政策绩效管理发力点,分别对《闵行区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产业政策意见》《闵行区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意见》和《虹桥商务区专项资金》三个财政政策,实施绩效目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的管理全覆盖,涉及资金14.30亿元。与此同时,加大对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溢出效应的评价关注,有效利用系统数据,探索对事前、事中和事后重点项目的关键性指标分析,逐步建立形成包括经济贡献、社会就业、营业利润等大数据分析评价理念,提升绩效监管效率。评价分析结果作为财政政策后续调整和完善的重要依据。
2.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全过程绩效管理。落实《上海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和《闵行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以部门自评管理为切入点,以财政重点评价为深化点,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防范政府债务风险。2021年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区镇两级自评项目17个,涉及资金9.1亿元,其中对梅陇镇人民政府曙建村敬老院新建工程开展了重点评价。
3.探索政府合作资本(PPP)项目的绩效管理。在全市乃至全国先行先试,对闵行区文化公园美术馆PPP项目5年整体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情况实施运营期绩效评价,结合国家和市级的相关要求,创新建立符合闵行区PPP项目运营实效与考核监管要求的双指标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
(二)创新实施“三位一体”再评价机制
评价报告的质量,尤其是预算部门、街镇(莘庄工业区)为主体的重点项目评价报告质量,一直是绩效管理发展的“瓶颈”。2022年,通过扩大区级预算部门重点自评覆盖面,项目的个数从上一年的30个扩大至58个,评价数量翻了近一番,涉及资金6.08亿元。鉴于部门重点自评数量的提升,为进一步发挥财政部门绩效管理的监管作用,创新实施“三位一体”再评价机制,即通过“财政再复核、专家再评审和项目再评价”三种方式,着重复核、评审、评价重点自评项目执行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及涉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效果和实际应用情况。2022年,再评价工作区镇两级合计61个项目,涉及资金12.01亿元。其中,财政再复核区级项目36个,涉及资金7.26亿元;专家再评审区级项目21个,涉及资金3.15亿元;区镇两级项目再评价4个,涉及资金1.6亿元。再评价工作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区镇两级绩效主体责任,强化督导和考核力度。再评价工作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创新事项,2023年在市级层面和各区全面推广实施。
(三)聚焦关注镇级绩效管理改革
1.做好镇级预算绩效管理指导和部署。制定印发“2022年度镇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点和全过程绩效管理通知”,重点从协调工作机制、压实管理责任、评价全面覆盖、加强督导和考核等方面加大推进镇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规范统一全过程评价的流程要求、方式方法和时间节点,渗透到镇级自评、重点评价、专家评审和出具绩效报告等各个环节。
2.压实镇级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责任。全面覆盖绩效项目数量和评价资金体量。绩效目标申报方面,各镇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同步编制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申报项目2219个,申报资金总量121.68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目标项目申报全覆盖。2023年度事前绩效评估的项目共计499个,评价资金总量66.38亿元,达到镇级公共财政项目支出的54.55%;2022年度事中运行监控跟踪项目共计2954个,评价资金总量137.03亿元;2021年度事后绩效评价项目共计3338个,评价资金总量135.10亿元。其中,各镇重点绩效评价项目734个,评价预算资金量达本级公共财政项目支出30.33%。
3.镇级绩效管理层级进一步向部门拓展。2023年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编制250个,申报资金总量161.46亿元,实现镇级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申报全覆盖。2021年度部门重点整体支出评价15个,评价资金总量11.51亿元,在此基础上开展2021年度部门和单位整体自评价292个,评价资金总量144.54亿元。
三、做优常态化工作,算好资金效益的“账”
(一)进一步拓宽评价层级
积极开展部门整体评价,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维度向更高层级发展。部门整体支出从评价主体可以分为预算部门与预算单位;从评价类型可以分为自评价和重点评价。其中,预算单位自评价工作从无到有,实现全区预算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评价全覆盖;重点评价方面,选择区行政服务中心、区水务局2个预算部门开展财政重点评价,涉及资金15.01亿元,较上年度资金量增长60%,针对部门的履职管理、预算科学编制等方面提出多项指导性建议。
(二)进一步促进绩效与预算有效融合
聚焦全过程,着力打造事前、事中、事后有机衔接的预算绩效管理链,围绕预算决策、编制、执行、决算和信息公开的五个重点环节,积极推进“一个工作年度,三个评价年份”绩效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即一个年度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包括上一年度的事后评价,当年度的事中监控和下一年度的事前评估)。
1.明确绩效目标“紧箍咒”。2023年度,区级政策和项目绩效目标申报金额252.86亿元,项目个数2157个,实现项目和政策绩效目标申报全覆盖(涉密项目除外)。2022年度区级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71个,申报覆盖率100%。此外,2022年度批复区级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71个,绩效目标批复金额346.49亿元,项目个数2189个。
2.拧紧事前评估“水龙头”。根据预算部门(单位)申报的绩效目标、资金预算计划等内容,从项目立项依据的充分性、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绩效目标科学性、完整性、可考量性,预算计划及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工作计划的明确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023年度,预算部门自评项目325个,涉及自评金额共计179.35亿元,评价资金覆盖率达到51%;财政重点评估20个,涵盖5个街道(莘庄工业区)、7个区级预算部门,申报预算资金7.25亿元,核减率达38%,评价结果均作为预算安排的关键依据,全部有效运用。
3.设置绩效监控“纠偏器”。按照“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推进预算部门(单位)为实施主体组织开展跟踪,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2022年度,全区71个预算部门(涉密部门除外)、350个预算单位完成了2139个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跟踪的自评工作,涉及资金总量达327.60亿元,实现全覆盖。跟踪期预算执行金额171.04亿元,执行率为58%;阶段目标全部达成的项目数有1465个,占比68 %,部分达成的项目数有338个,占比18%,有1012个项目进行了预算调整。其中,机管局、绿容局、水务局、卫健委等11个预算部门、4个预算单位,以及浦锦街道办事处、古美路街道办事处等4个街道和莘庄工业区完成了部门重点绩效跟踪项目18个,涉及预算资金5.27亿元,涵盖民生保障发展、绿色生态低碳、政府职能管理、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文化发展五大领域,实施类型包括政府购买服务、货物采购、政策补贴三类。重点绩效跟踪配合部门预算调整意见征询调减3479万元,形成相关管理意见和建议180条,应用率和整改率达100%。
4.打好绩效评价“组合拳”。加强构建部门(单位)自评、预算部门重点评价、行业绩效主管部门重点评价和财政重点评价分类别、多维度、分层次的金字塔式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2021年度事后绩效自评价项目共计完成系统填报2344个,评价预算资金总量294.53亿元,实现全覆盖。重点评价项目共计83个,评价资金总量38.80亿元。其中,预算部门重点评价项目58个,资金量达6.08亿元,总体评价结果为“良”;科委、国资委等行业绩效主管部门重点评价项目5个,资金量达1.06亿元,总体评价结果为“良”;财政重点评价项目20个,资金量达31.66亿元,总体评价结果为“良”。重点评价共形成意见和建议292条,包括下年度预算核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合同管理、第三方监管、资金风险管控等75项内容,现已全部落实整改。
5.用好结果应用“助推器”。建立绩效评估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快形成结果反馈、问题整改、绩效提升的良性循环,着力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结果与安排预算、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的挂钩应用,形成全过程评价结果及工作开展的分析汇总报告,并印刷成册发放至各部门、各单位和各街镇(莘庄工业区),既起到了绩效宣传的作用,又为绩效整改反馈率和落实到位率的提升加装助推器。另外,我区还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绩效目标全部公开2000多个,全过程的部门重点和财政重点报告内容全部公开98个。通过全面、深入、透明的预算公开,畅通预算外部监督渠道,促进各预算部门更为重视项目绩效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绩效保障体系
1.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市财政局系统试点区的有关要求,持续推进绩效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将绩效系统和预算系统全面整合,做好新老系统的有序衔接,数据存储以及操作流程的优化升级,实现对预算绩效管理业务的功能覆盖,推动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全过程深度融合。
2.优化绩效督导考核。围绕2022年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结合部门和镇级绩效报告制度和再评价机制,从“有”向“优”完善对预算部门(单位)、镇级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体系,“质”“量”齐发,将“再评价、再评审和再复核情况”和“区镇两级夯实全覆盖”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约束,以考核促管理提效果。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质效仍有待提高。一是绩效目标的编报,解决了“有”的问题,但是相对于目标和评价的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的要求,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二是绩效自评的质量,部分部门(单位)自评价结果从本位角度出发,难以做到客观,对项目完成情况打分过高,也未主动揭露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绩效自评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2.绩效管理基础仍有待夯实。一是评价机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重财政重点评价报告、轻部门重点自评报告的现象,相当比例的自评报告质量达不到要求,所提的评价意见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绩效专家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行业专家资源的紧缺以及对评价质量把控能力良莠不齐,影响了绩效评价质量的提升。
3.成本绩效理念仍有待深化。近几年通过事前绩效评审评估,在部分行业、部分领域、部分项目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但资金体量相对较小,覆盖面不够广阔,各预算部门(单位)和镇级的成本效益理念尚未牢固树立,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全面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
为贯彻落实陈吉宁书记关于强化成本效益分析的指示要求,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及《关于开展2023年成本预算绩效管理首批试点工作的通知》(沪财绩〔2023〕10号)有关要求,我区作为全市首批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区之一,全面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1.总体目标。牢固树立成本效益理念,选择重点领域的部分项目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系统梳理业务流程,全面核定投入成本,着力健全支出标准,推动实现降本、增效、优化管理,建立健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预算申请问成本、预算安排核成本、预算执行控成本、预算完成评成本”的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2.“三步走”分步实施。第一步:抓重点项目,分领域试点。2023年在重大项目、民生保障、城市运行、行政运行等重点领域实施。第二步:建制度规范,拓面增点。2024年,进一步拓展试点领域和范围,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健全操作流程、规范和技术指引,形成一批财政支出标准。第三步:重系统集成,全面推广。2025年以后,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一整套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2023年重点任务。一是全面实施成本预算绩效分析,科学确定效益水平,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深化成本核算分析。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成本管控,加强重大项目、民生保障、城市运行和行政运行等领域的成本管控。三是优化全过程管理链条,深化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强化绩效运行监控,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四是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成本定额标准建设,推进支出标准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建设。五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完善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
4.管理机制体制建设。一是组建领导小组,成立全区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划分区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单位)、镇级政府四个层面的管理层级,负责不同领域、不同职责的不同分工,协同做好全区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根据具体领域和具体项目的成本预算绩效分析,组建由各区级预算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第三方机构、行业专家等多方参与的项目推进小组,试行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双组长”制度。四是注重科学规范,规范统一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方法,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工作内容、弱化工作要求,确保绩效成本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五是加强绩效考核,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情况作为2023年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突出考核工作导向作用。
附件:
1.2023年度财政绩效目标申报与事前绩效评估项目汇总表(财政重点)
2.2022年度财政事中运行监控跟踪项目汇总表(部门重点)
3.2021年度财政事后绩效评价项目汇总表(财政重点)
4.2021年度专家再评审和财政再复核项目汇总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