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期,是我国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面发力期,是闵行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的关键推进期,也是江川地区科创引领转型更新和实现历史价值再复兴的重要窗口期。《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闵行区委关于制定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十四五”时期江川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指导江川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江川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厚植科创宜居城区基底第一节 发展成效“十三五”以来,江川路街道坚持以“大更新、大管理、大服务、大稳定、大党建”统筹统揽各项工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培育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文体事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社会民生改善、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安全江川建设,区域创新活力明显增强,面貌品质显著提升,公共服务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区功能形态全面塑造,为江川“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更新彰显品质形象。坚持以科创宜居为目标,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产城融合,重大民生项目接连落地,江川体育中心、图书馆、市工人疗养院闵行养老院、复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新建教学综合楼及学生宿舍楼开工建设;人居品质环境全面改善,旧房改造累计完成14.6万平方米,滨江绿地和1.5公里滨江开放式公共空间建成开放,北竹港河灯光景观全面贯通,口袋公园、美丽街区、慢行步道串连成网,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16%;城市功能形态更趋完善,安宁路、碧江南路、宾川路、沧源路、凤庆路、江川东路(老)、石屏路、浦江路、兰坪路9条道路完成整修,剑川路开放式街区一期中心绿地样本段启动建设,人才公园一期项目开业,大正、载重厂、上染厂、华谊、光明等地块加快转型,滨江陶瓷厂旧厂房向滨江文创艺术公园升级。 科创引领彰显内涵效能。坚持以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为重点,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提速增能,飞马旅交大科创园、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和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开园招商,助力沧源片区整体开发和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建设,龙湖闵行天街、南部科创服务中心、华谊智慧天地、白金汉爵大酒店等配套跟进,累计孵化项目630个,在孵企业470家;闵开发产业转型提档升级,2.26万平方米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闵开发园区服务中心建成运行,21.77万平方米企业研发总部产业园完成报建,推动闵开发外企研发中心与区域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合作,亿元以上收入企业占开发区企业总数一半以上;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网通办”[1]促进服务便利化高效化,“江川香樟企服”平台、“人才驿站”“江川匠心社”服务品牌做实擦亮,“上海市特色创业型社区”成功创建。 社会治理彰显绣花精神。坚持以精细化、大管理为导向,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机制,城区管理趋向精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全速推进,城市驿站和“五级共治、七进联合”模式深化创新,“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全面完成,“上海市无违建创建先进街镇”成功创建,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8.97万平方米;“网格化+创全”突显实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行动有序展开,市容环境顽症治理、经营性场所、户外招牌管理等常态推进,创成市级文明小区25个、市级文明单位5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打响,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成为全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基层治理日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标准推进,“访调对接”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7%,“社区六进”机制和“全岗通”制度深化完善,美丽家园、“红色物业”及加装电梯取得重大进展,生产安全和社区安防体系持续巩固,新冠疫情防控有序有效,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偷盗类“110”案件同比下降43.3%,荣获“国际安全社区”命名。 民生服务彰显普惠共享。坚持以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方向,积极打造“共享惠民”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保障巩固发展,做实就业创业保障工作,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5万个,创业帮扶330人,社会保险覆盖率不低于98%,升级扩大“八大礼包”范围标准,常规救助覆盖6万人次;养老服务稳步发展,新增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等4家,助餐服务28.66万人次,“生活百事帮”服务3.94万社区老人家庭,“1+1+1”组合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5.8%,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完善,荣获“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街道”;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中小幼教育联合体加强联动,义务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疗机构,成立华东医院-上海沪闵医院医联体。江川文体公共设施能级提升,“修齐讲堂”、城市书房、南滨江广场文化节、社区运动会、童话节等品牌丰富江川人文内涵;社区服务特色发展,8个邻里中心开展活动8.6万次,累计服务群众275万人次;爱心暑托班、鲁冰花家庭教育阵地、退役军人服务站点等为重点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 表1 江川路街道“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 机遇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审时度势、创新求进、精准发力。 ——上海重大战略布局引领带动。“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突破的历史关口,在构筑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中之重,做大做强“五型”经济,勇做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闵行要围绕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重要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环节,全面打造“五个之城”,未来在政策红利、创新要素、高端产业带动下,将有力推动江川地区进一步深度转型,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闵行南北功能板块聚力塑造。闵行“十四五”时期将聚焦“提升核心优势,深度产城融合”的发展主线,实施“南北联动、双核辐射” [3]发展战略,将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做好开放与创新、制造与服务的联动文章。立足江川地区区位和交通优势,承接南北板块溢出效应,借助临港新片区、G60科创走廊优势,有助于吸引集聚更多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与紫竹高新区、零号湾、闵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形成共振,为创新赋能提供动力支撑。 ——江川地区转型发展持续深化。“十四五”时期,闵行滨江示范段全面开发建设,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沧源科技园等成片区域转型升级,环交大知识经济圈[4]加速推进,闵开发“双智联动”[5]复合发展。随着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接续实施,江川地区迎来建设科技创新之城、人文品质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关键时期,有利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功能优化、产城融合深入实施,并推动工业功能向科创功能跨越转化,促进内涵提升和精益增长,加速实现江川历史价值的再复兴。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内外环境和条件将发生诸多深刻变化,江川地区发展也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一是科创动能增长还不强劲,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区域协同创新和带动力尚不足,老工业基地转型需加速,单位产出和经济密度有待提升。二是城市建管水平仍需提升,滨江生态建设任务艰巨,高峰出行交通压力较大,城市管理难点顽症不同程度存在,精细化治理长效机制有待深化。三是公共服务能力还要提高,老龄化加剧将成为突出民生问题,教育、医疗、文体等服务供给与群众美好生活期待仍有差距。四是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亟待加强,与之相配套的功能空间、场景应用、设施布局还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服务和营商服务需加大力度。 第三节 历史方位“十四五”时期,江川地区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处于四个“加速期”的坐标方位。 ——滨江开发加速期。滨江区域各版块全面推进,黄浦江沿岸发展带加快开发,为江川历史复兴带来重大契机,闵行最长滨江岸线(江川滨江)建设规划落地,将有力推动江川地区转型升级,彰显南部单元核心承载区的标识度和集中度。 ——动能转换加速期。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聚焦发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资源优势紧密联动,“政产学研资介”合作创新深化推进,将进一步带动零号湾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紫竹高新区和闵行开发区能级提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城市更新加速期。闵行现代化主城区建设深入展开,对标全球城市标准进入深度产城融合新阶段,更快促进老工业地块集中成片转型,存量资源有效盘活,重大项目接续落地,高能级设施建成开放,江川城市空间形态和品质将实现全方位加强。 ——服务提升加速期。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高品质生活新局面,推进产城人文更加融合,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求以更优、更细、更精准的服务,补齐发展短板,破解资源约束,更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 共绘滨江梦创新城蓝图积极应对“十四五”时期新形势新挑战,以建设“滨江梦创新城”为总抓手,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聚焦今后五年目标定位和战略任务,努力当好闵行发展主力军中的先锋队,争创江川地区未来发展新优势新格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闵行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和“五个之城”的总体目标,积极融入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贯彻“六稳六保”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战略任务,以“梦创复兴路、智绘科创城”为主题,以“四区联动、双轮驱动” [6]为主线,以打造江川地区中心、滨江示范段、社区嵌入式养老样板为主战场,构筑“两翼并进、三水共生” [7]空间布局,优化服务、盘活存量,巩固优势、重点突破,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增创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核心功能,突显滨江文化和民生品质成色底蕴,加快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深化高水平治理,推动经济业态、城市形态、区域生态迈上新的台阶,实现老闵行卫星城向现代化科创城跨越式发展,全面打造年轻人有梦想、中年人有保障、老年人有回忆的“滨江梦创新城”。 第二节 功能定位立足于闵行区“十四五”发展战略,江川路街道聚焦“滨江梦创新城”总体目标,服务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开辟新时代再现历史荣光的复兴之路,使江川地区成为高端智造集聚地、创新创业示范区、产业转型领跑者、现代治理实践点、品质生活样板间。 ——高端智造集聚地。紧密依托“南上海高新智造带”,瞄准技术前沿、产业高端、未来发展,聚焦重点行业、重大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坚持智慧研发和智能制造“双智联动”,助推闵开发先进装备基地升级,提高科技服务业支撑力和推动力,加速形成重点产业链条和智造产业集群。 ——创新创业示范区。坚持以提升创新策源功能为核心,联合紫竹高新区、闵行开发区,发挥高校院所科研优势,以及教育、医疗等软实力优势,促进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加速集聚,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推动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基本成型,着力培育一批重点领域“硬核”产业。 ——产业转型领跑者。聚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前沿领域、未来新兴产业,加快盘活老工业基地和低效产业用地,最大限度释放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基地等承载空间供给,做强经典品牌、培育新锐品牌、提升优质品牌,推动江川地区经济产业提质增效走在全区前列。 ——现代治理实践点。着眼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深化完善“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有效模式,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安全运行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提高风险预警防范能力,发挥高校、市属国企、科研院所优势,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打造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样本”。 ——品质生活样板间。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以城市社区为基础单元、“15分钟社区生活圈” [8]为服务半径,优化全龄友好型设施配置,建设共享便捷型应用场景,丰富群众家门口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城市社区更有温度、更加精致,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体验感,营造新时代高品质生活新图景。 第三节 基本原则——坚持城市更新、有机发展原则。全面梳理城市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重点,以城市更新改造为抓手,沿黄浦江主脉加快绿带贯通,以北沙港地区为空间节点向东西延展,用好土地资源,做好滨江文章,加快存量厂房、货运码头、功能区块等向科创园区、文创社区、青创街区深度转型,突显产业振兴、工业记忆、生态宜居融合发展。 ——坚持功能联动、创新发展原则。依托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打通东西功能联络带,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领军团队、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打造有特色的孵化体系和加速体系,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技术集群、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助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强化高端智造产业引领功能。 ——坚持现代治理、精细发展原则。深化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一网统管”模式,打造未来智慧韧性城市,找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缺位缺环,在卫生防疫、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平安综治等方面精准发力,努力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人文品质、内涵发展原则。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就业、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服务体系,做优“一网通办”服务事项,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大优质公共资源供给,提质升级“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丰富人文内涵和精神品格,体现滨江风貌和城市魅力,建设全龄友好、近悦远来的幸福美好江川。 第四节 空间布局“十四五”时期,着眼“滨江梦创新城”建设,坚持“精益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构筑 “两翼并进、三水共生”空间布局,致力打造南部单元科创承载区核心功能区。 ——“两翼并进”。“两翼”即东部推进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扩大环交大知识经济圈效应,突显开放、创新和融合,提升上海南部科创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西部加快闵开发转型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研发和智能制造“双智联动”,进一步增强产业能级和产出密度。通过“两翼”发展新格局,着力建成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现代科技园区,舒适宜人、生态低碳的创业孵化环境,有机融合、产研联动的国际创新平台,韵味深厚、环境优美的新兴产业社区。 ——“三水共生”。“三水”即一江,黄浦江闵行滨江示范段,突出蓝绿交融和慢行休憩,构筑“点上成景、线上成廊、网上成荫、面上成林、空间一体”的滨江岸线;一河,竹港河居家养老示范区,巩固竹港河景观灯光改造成果,提升适老化宜居社区功能,形成康养、教育、文体、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区域;一港,横泾港生态区,推进人才公园建设,提升周边环境,形成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商业休闲、办公居住等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集成区。以“三水共生”,打牢绿色生态本底,构建城市生活秀场,绽放空间 生机活力。 图1:江川路街道空间功能布局图 第五节 发展目标综合未来五年发展环境、阶段特征和基础条件,到2025年,滨江梦创新城初具雏形,新兴产业体系成链集群,区域深度融合基本完成、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多元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城市活力显著增强。街道人口结构更趋合理,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持续流入,重点园区建设逐步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科创企业活力持续释放,产城融合进一步深化。区级财力贡献增长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率保持同步,到2025年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65家、科技型企业800家。 ——创新转型显著突破。存量产业资源转型有序推进,工业低效用地充分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明显,创新创业要素加速集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位于全区前列。 ——城区品质显著提升。滨江绿带基本建成,城市更新任务基本完成,生态文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社区商业等各个方面提质增效。交通出行便利度加大,湿垃圾就地处理率达到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设施共享空间大幅提升。 ——民生保障显著改善。民生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稳中有升,医疗颐养和文教卫体为重点的“15分钟生活圈”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实现广覆盖、普惠性。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稳中有降,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第六节 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江川地区基本建成滨江梦创新城,产城人实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活力迸发,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多彩,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健全,未来的江川将是“科创高地、绿色天街、未来社区、人文智城”融为一体的梦想之地。 表2:江川路街道“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设置
第三章 构筑产业转型创新高地聚焦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区域,锚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动向,以创新转型为引领,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高效服务为抓手,努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深化东中西南发展格局赋能提升零号湾创新创业。全力服务零号湾建成集孵化器、加速器、小试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科创综合体等于一体的全要素开放式科创主题街区。配合推进上海交大科技园建设,推动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形成规模,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模式,助力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校企、院企合作,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提升孵化、技术转移主导功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支持高校打造并在线开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积极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深化“专精特新” [9]培育体系建设,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创新能力突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持续举办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峰会论坛等,营造关注创新、服务创新、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 助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协同电气、华谊、仪电等国企做好所属老工业用地和厂房资源的盘活统筹,重点加快重型机器厂、锅炉厂、金属结构厂等基地转型升级,全力以赴落实好动迁腾地、控规调整、项目落地和跟踪服务,助推转化为总部型、服务型、科创型、研发型用地,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率和经济密度。积极推动重型机器厂打造成为区域大数据中心,探索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模式。联合上海数字集团有限公司,推动沪鑫铝箔厂区转型为数据数字产业园。探索优化工业、商业、办公等综合用地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区域发展潜能,增加商务、生活功能复合,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空间资源。 积极支持闵开发双智联动发展。围绕打造国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加快闵开发西区建设,合力推进G18/19地块开发以及紫藤宾馆和周边地块改造升级,有序拓展创新研发、商务办公等产业功能以及乐居人文、生态健康等生活功能。不断推进智慧研发与智能制造“双智联动”,培育和引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形成“智造+高端装备”“智造+新材料”“智造+生物医药”等智造产业集群,推动高端装备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升级。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优势,加快推动海洋船舶装备硬核产业。探索推进闵开发与零号湾“双向联动”,建设孵化体系和加速体系,在开发区内构建零号湾孵化集群,推动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发挥闵开发制造业基础优势,紧密对接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统筹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形成有机互动产业生态。 加速推进滨江青创街区建设。立足“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导向,依托滨江整体开发契机,围绕青年创业主体,通过对染化厂、面粉厂功能性嫁接、创意化改造,基本建成以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商业休闲、办公居住、游憩体验等多功能一体的滨江青创街区。充分融入滨江绿带空间,规划推进青创院落、滨江体育公园等公共设施和空间,与工业历史遗存和老码头充分相融。健全文化创意设施,集聚发展文创产业,拓展完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前瞻布局在线学习、在线办公、付费娱乐、电子竞技等新兴产业。 第二节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集聚科技创新核心要素。围绕将G18/19地块打造成为企业研发总部产业园,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研发创新中心或创新型科技专业孵化器,强化原始创新,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创新研发、孵化。支持上海交大、华师大发挥创新策源核心作用,提升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闵开发等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功能。鼓励高校院所、科创基地向企业开放科研设施设备,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企业主导、市场驱动、多主体参与的产学研用一体创新模式。发挥闵开发外企总部集聚优势,推动外资研发中心与区域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究。 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瞄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等核心基础零件或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以及先进制造工艺,加强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合作对接,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大力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过程。推动各类科创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集聚,打造高效率、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高地,构建从研发、孵化、加速到形成产业规模的科创全链条布局。统筹老工业基地和楼宇载体,承接经过孵化培育而发展壮大的企业落地,实现联动发展。 增创先进制造业领跑优势。积极落实南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要求,筑牢江川地区制造业领先优势,聚焦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型产业,以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品牌塑造等方式,推进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实现高端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面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引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促进传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支持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区块链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持外企、民企以产业链为核心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研发众包、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的机制模式,培育孵化一批高成长性优质科创企业,培育扶持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成为创新发源地。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公共服务机构,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检验检测、财税会计、法律政策、教育培训、管理咨询、行业监测等服务,拓宽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优化提升零号湾、沧源科技园、滨江青创街区等园区业态和能级,吸引更多青年才俊集聚,引进和培养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客组织和创客领军人物,厚植创新创业人才优势。 第三节 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做好企业开办、项目建设、融资信贷、运营管理、企业退出等方面服务保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江川落户发展。深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机制,落实街道领导分片走访和现场办公机制,做实“项目管家”模式,推行企业服务清单目录,开展“组合式政策扶持,组团式联系服务”。落实“放管服”改革政策,探索轻微违法免罚和容缺审批受理,做好为企业“减负增能”工作。加强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做强“闵开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整合区、街道公证、律师、调解、法律援助等资源,提供法律咨询、公证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依托闵开发园区服务中心、南科创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打造集综合窗口受理、人才服务、科技服务、成果交易等于一体的枢纽型、开放式、集约化、共享型人才科创综合服务体,推动“一网通办”辐射更多企业和就业创业群体。 服务科创人才成长。继续做优江川人才驿站,完善“一体三翼”人才服务体系[10]。发挥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进与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精心建设江川聚才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引领发展的人才集群。做实“劳动关系和睦+”,做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依托江川优质的教育、医疗、文体资源和便捷的社区生活资源,打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两张牌”,增强引才聚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加强与紫竹高新区、闵开发互动,加快推进环交大知识经济圈形成带动效应。助力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搭建重大共性科研平台。依托零号湾、滨江青创街区等,做好交通大学、华东师大、电机学院等高校师生创业孵化接力服务,聚焦优质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配套服务。探索人才培养协作模式,共建一批校企联盟、创业孵化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 推动园区功能提升。完善园区“一站式”服务体系,探索“窗口+工作室”新模式,在各类园区、孵化基地等延伸设立智能自助终端或服务专窗,提供企业设立、变更、注销、财政税收、社会保障、投资审批、环保绿化、工程建设等相关政策服务。依托互联网、APP、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完善诉求受理解决机制,不断优化改善政务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生活服务。
第四章 争创产城融合发展典范深入贯彻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坚持“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集成创新创业、商业休闲、生活安居为一体,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综合环境品质,打造生态大美滨江,着力解决城市管理突出短板,建设干净、有序、安全的魅力城区。 第一节 塑造江川地区中心强化区域节点功能。根据闵行2035城市总规和南部单元规划,江川地区中心规划建设范围,东至横泾港,西至安宁路,南至东川路,北至剑川路,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处于沪闵路综合服务轴和紫竹创新轴交汇处,联动剑川路商务区和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集聚科技研发、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创意设计等多元业态,规划建成创新引领、多元融合、生态优先的综合性地区中心,形成东西联动、南北呼应、核心辐射的重要枢纽节点。 提升生活生产功能。坚持“生活+生产”有机嵌入,推进校区、园区、厂区、社区开放联动,强化要素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建设职住平衡、人文荟萃、宜居宜业的城市街区,打造科技、商务、居住相融并进的产城融合新格局。通过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建设兼具居住与办公双重功能的“孵化器+宿舍”[11]等新型创业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价廉宜居的创业载体。协助做好存量社区、人才公寓、国际社区等多层次住房供应,推进一批人才公寓改造 项目,让青年群体“创得了业、留得住人、扎得下根”。
图2:上海市城市总规(2017-2035)闵行分区指引示意图 突显品质人文功能。实施地区中心更新增绿行动,推进水网、绿网、路网优化,以及北横泾、剑川路生态绿带和城市公园建设,构建尺度宜人的景观界面。加强医院、学校以及交通、民生等相关配套服务,协调推动交大沿沧源路体育场馆等设施开放共享。以科技、时尚、绿色、活力为主题,丰富景观小品和文化产品,推动“城市家具”[12]与滨水空间互补呼应,突显工业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促进历史文脉与时尚文创相得益彰,打造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的城市庭院,提升人的感受度和体验度。 优化商业商办功能。完善地区中心及周边商业配套,借助剑川路科创型商务区辐射带动效应,依托龙湖天街、华谊智慧天地科创综合体、龙湖大企业创新中心等,拓展高品质的商业文旅、办公酒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布局。推动北横泾以西轴承厂地块进行整体功能置换,由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办公为主要功能的用地。围绕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环交大知识经济圈建设,加大商务办公空间规模,重点做好服务载体配套。推进剑川路、沧源路“T字型”开放式双创街区建设,打造沿横泾港两岸休闲-娱乐-美食特色街,丰富年轻群体喜欢的商业业态。融合轨交东川路站,改建扩容欧尚置业广场,整体提升商业品质。 第二节 加强基础建设保障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推进剑川路(沪闵路-S4)、沧源路(东川路-剑川路)、江川东路(沪闵路至淡水河西侧)等主要道路做好地下敷设电力线路,实现路灯杆、通信杆、监控杆等多杆合一。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城市更新、旧区改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园林绿地等项目,合理调控雨水径流,提升区域除涝和城市排水能力。结合5号线现有站点和23号线站点规划落地,突出轨交TOD[13]功能复合发展,推进站城一体化研究、设计和建设,提高复合利用水平,同步营造舒适有序的步行和自行车接驳环境。 图3:江川路街道轨道交通站点示意图 切实改善交通通行路网。优化交通路网内联外拓,加快路网隔断贯通性建设,打通区域道路微循环,提高区域出行品质和效率。加强滨水空间与腹地局域路网衔接,规划滨江区域支路系统建设。加强智慧交通的设计与应用,科学疏解主干道及西区道路、剑川路轻轨站点、闵行开发区等交通节点常态性拥堵问题,开辟五院等医院生命通道。有序开展鹤庆路、临沧路、新闵东路(永平南路-姚安路)、景谷东路等道路提级改造和新建辟通,平山路西侧启动立项和动迁,配套推进S32下匝道、S4公路(奉浦东桥)改建、轨交23号线、宜良路东二河桥梁及接坡等工程建设,完成闵开发等重点园区对外及内部路网建设。统筹做好公交线网覆盖,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新增停车泊位1000个,推动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模式升级,开辟部分公共场所实现潮汐式停车。 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并开放江川体育中心、江川图书馆,结合市民需求优化场馆功能。推进平山路西侧青少年活动中心南部分中心建设,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幼儿园各1个,改善提升闵行剧院设施能级。打造举步可就的“15分钟体育生活圈”,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利用滨江岸线、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以及低效闲置空间,加强群众健身休闲设施以及跑步道、骑行道规划建设,发展“楼宇+体育”“厂房+体育”模式。统筹社区文化、体育用地,重点在凤凰城、凤庆路、景谷、昆阳片区等街区小巷,嵌入式配建10个小型运动场、微健身房。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开展工业创意公园、人才公园二期规划设计工作,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增设彰显创新精神的人文地标。 全面完成旧房改造工程。继续改善市民群众基本居住条件,推进8.37万平方米老旧公房成套改造有序完工,同步做好老旧公房焕新回头看和微更新工作,全面检修“高龄”小区公共设施,补好防控短板和漏洞。丰富“城市更新”内涵,统筹旧房改造,探索电梯加装、医疗、养老、托幼、助餐等公共服务的嵌入,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推进智慧城区建设。落实好数字化城市建设要求,加快神经元感知设备部署,与城市公共设施功能集成、建设集约,织密城市治理感知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覆盖和应用协同发展,协同做好重点园区、商场、医院、学校、居民区、交通枢纽、社区文体场所等区域移动通信覆盖质量提升。融入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场馆、智能交通、数字生活等新技术,探索移动APP及二维码数字化系统,对接全市“随申办”[14] “社区云”[15]等信息化平台,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域、惠及民生、服务产业、提升管理的智慧应用体系。 实施街区微更新行动。坚持以“创造低碳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引导居民群众参与城市微更新行动。有序引入“社区规划师”,在城市街角、活动广场、公共绿地、文化场地等空间开展创意改造,嵌入式布局灵动新潮的“城市家具”和微景观。丰富提升街区形态、业态、文态,打造一批“最江川”的特色街区,实施金平路样板街区再升级行动,增强居民群众美好生活感受和体验。发现和培育一批致力社区家园建设的“物业工匠”“社区美学家”,深入开展“楼宇文化”“美丽楼道”创建行动,净化美化楼宇楼栋环境。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巩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建设成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体系,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培育一批低碳生活示范社区。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推进“三线一单”[16]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加强对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等突出问题的治理,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推进绿色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等创建,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市容+环卫+绿化”一体化综合养护管理,有效破解违法建筑、码头治理、乱停乱放等难题顽。对标主城区建设标准,加强“示范区、规范区、达标区”管理,保持市容环境常态优良,营造规整有序的街区风貌。 第四节 打造美丽生态滨江优化绿道环城系统。围绕上海市园林街镇创建,统筹推进街巷、道路、水系、园林等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有效串联公共设施和重要景观节点,建设连续贯通的环形绿带和慢行系统。按照路段有色彩、节点有景观、围墙有透绿、花箱有应季的创建目标,以江川路“中华香樟一条街”为主轴,打造绿满花飘、微景怡人的街巷道路。做好水岸绿意文章,建设北沙港、北竹港、北横泾以及工农河、西三河等纵横绿带,依河布设人行绿道,打造江河互通、绿地相沿的生态江川,优化人居环境品质。 图4:南部单元生态绿带布局图 建设滨江生态岸线。巩固北竹港灯光景观改造和横泾港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全力推进江川滨江区域华谊染化厂等沿江地块动迁工作,做好沿线企业和仓储码头整治及动迁腾地工作。围绕打造“三创”融合活力滨水社区,有序推进滨江绿带建设,实施江川滨江公园沿江空间优化工程,贯通步行动线,增设空间层次,增强互动体验,形成集亲水休闲、健身漫步、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绿色生活岸线。着眼城市创意活力区,用好江边工业遗存,引入科技、文创功能,融汇江水绿道、景观创意、建筑特色和服务驿站,将滨江走廊建设成开放、活化的江川记忆馆,将昔日工业绣带转变成生活秀带。推动川上集美项目建设,利用陶瓷厂和汽轮厂闲置厂房和滨江空闲场地进行升级改造为艺术体验街区。 图5:黄浦江南部滨水区域开发时序示意图 打造城市线性公园。围绕打造“滨江绿带—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滨江绿地—道路绿地”等六级公园体系,充分利用滨江开发、青创街区、工业创意公园、老工业地块功能调整,融合建筑、景观、艺术、休闲于一体,合理布局城市公园、街心花园(口袋公园)和中央绿地,丰富节日庆典、体育运动、文化表演、健身娱乐等服务功能,建设尺度宜人、层次多样、共享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激活城市交流功能。做好西洋园、水生园等公园更新改造工程,优化北竹港、北横泾公园节点,融合科普、养生、休憩等功能,打造优质开放的自然学习馆和老少咸宜的都市后花园。鼓励企业、单位打开围墙,将“道路”转型为“街道”,形成积极的空间界面。
第五章 构建和美有序治理格局综合运用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思维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科技赋能,完善长效机制,以绣花精神创新推进社区治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完善智能化管理体系。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高标准建设“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全面整合网格化管理、治安维稳、应急管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社区自治、市场化服务等各类执法管理和社会力量。完善“一网统管”业务系统,加强“一网归集、一口上下、一体运行”,打造“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综合展示窗口和智能治理系统,形成社会综合治理、城市运行智能联动新局面。 推进标准化流程再造。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完善网格管理标准体系,推行“责任清单、权利清单、服务清单”,进一步理顺派单、协调、处置、监督的工作流程。以社区网格为单元,推动各条线职能衔接、协同协作,做实做亮“六进”模式[17]、城市工作站(网格驿站),深化“五级共治” [18]7*24机制,做强街道平台的“统和战”,做精处置网格的“管和处”,做细自治网格的“巡和防”,形成以“管理力量大整合、社会服务大集中、信息采集大平台、社会治安大联防、行政执法大联动”的工作格局。 推动精准化数据治理。升级街道综合管理平台,以“全覆盖、零死角、高效能”为要求,拓展建立经营性场所、园区商圈、交通枢纽、市政设施、流动人口等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区网格中心数据同步。深入推进综治中心、“雪亮工程”[19]、网格化服务管理“三位一体”建设,织密“点、线、块、面、网”五张治安防控网,全力构建“政法服务+大数据+智能化实战应用”指挥调度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造一批实战管用的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应用场景,增强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 第二节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和灾害预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发挥社区信息化平台优势,建立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事件信息通报制度,畅通突发事件联络渠道,强化条块各部门合作,构建指挥统一、反应灵敏、权责明晰、联防联治、专兼结合的平战应急工作机制。推进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建设,系统梳理应急储备体系短板,加强应急物资联动保障,整合区属单位、闵行开发区、高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组成城市应急合作联合体,扩大社会力量在应急救援中的参与度。 增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总结新冠疫情应对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卫生健康公共设施,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社区特别是老旧小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率,增强市民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用好上海市五院、上海市肿瘤医院等社会资源,提高江川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能级。 第三节 织密社会公共安全网络深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全面加强“智慧公安”和基层巡防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治安顽症问题发现机制,力推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和基层平安联创。围绕扫黑除恶和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斗争,落实“打、防、管、控”措施 ,深化群防群治工作。积极开展平安小区、平安园区、平安商圈、平安校区等创建活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智能安防建设,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好隐患排查和源头治理,确保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紧盯各轨道交通站点、产业园区、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体系,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原则,推进建设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强化防汛安全支撑,做好防汛墙除险加固和泵闸排水工程建设。 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常态性开展消防安全、地震逃生等应急演练,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呼救能力。有序推进住宅小区智能化安防体系建设,巩固“国际安全社区”[20]创建成果。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质量,健全民意诉求表达引导机制,鼓励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参与矛盾调处、平安创建和安全监督,最大限度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四节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深化区域同创共建。落实“三级吹哨”工作机制,通过“书记吹哨、部门报到”,推进“六支队伍”下沉居民区,做实前端管理和源头治理;通过“网格吹哨、队伍报到”,整合城管执法、绿化养护、市场监管等力量,提升网格化管理效能;通过“街道吹哨、单位报到”,吸纳驻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围绕垃圾分类、园林街镇、全国文明城区等创建工作,以项目化参与为主要方式,联合高校、研究所、央企、大厂等加强共建联建。 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全岗通”机制,做强“红色物业”,注重发挥党员、青年骨干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中的积极作用,指导加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探索完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运转”机制,共同解决居民反映突出的物业管理难题。深化“红黑榜”制度[21],定期开展物业服务企业考核评价,实现优胜劣汰。强化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推进“云邻里”自治服务平台建设[22],做好“一标三实” [23]信息采集,完善对住户、访客、快递外卖等人员进出感知和精准管控,实现实有人口、房屋和车辆等全要素信息管理。 强化社会力量参与。依法有序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链接社会资源、扩大公共服务、协助政府管理、反映利益诉求、参与社区治理、化解基层矛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注重在助残帮困、为老托幼、专业调处等领域引入专业机构。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编实建强民兵队伍。围绕争创上海市双拥模范街道目标,深化国防和双拥工作。 构建文明创建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大力弘扬江川精神品格,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力量。健全全国文明城区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星期六文明行动”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邻里守望”公益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市民践行志愿精神,参与文明实践行动,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整合城市书房、百匠服务团、大厂企业等各类阵地和服务平台资源,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持续推进“市民修身行动”,扩大“江理传诵”影响力和辐射面。选树更多更优的新时代江川楷模、道德标兵和“可爱的闵行人”“江川好人”,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营造“礼爱江川·幸福家园”的浓厚氛围。 推进法治江川建设。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民法典》教育培训,贯彻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等重大法制建设工作决策部署。做强街道依法治理委员会职能,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规范并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推行“四张清单”制度[24],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探索轻微违法经营行为不予处罚机制。深入推进全民守法普法,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落实村规民约审查备案制度,培育一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司法所队伍、法制审核队伍建设,发挥好公职律师作用。
第六章 筑就智慧美好乐活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不同群体多元需求,丰富新时代美好生活应用场景,进一步夯实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建设全龄友好型社区[25],让工作生活在江川的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第一节 推动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家门口品质生活圈。聚焦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乐”所需基本功能,优化提升“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优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拓展邻里中心服务品质和内涵,丰富居民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健康、医疗、老年中心功能,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匹配。重点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在社区中设置室内菜场、超市、中西药店、早餐、快递、便民维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洗染以及银行储蓄等基本便民商业服务。 图6: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布局 前瞻布局未来社区场景。围绕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科技赋能、设施升级、服务提升为重点,构建24小时全生活链功能体系,打造立体多元、全龄友好的社区共同体。合理布局智能化新零售网点,拓展智能无人配送设施布局,推行“网定店取”的服务模式,推动生鲜食品、快速消费品、定制化餐饮等配送服务进入社区。推动在线文娱、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进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提质升级“城市书房”,涵盖“老中青幼”全人群,打造可阅读、可停歇、有温度的“城市驿站”[26],丰富市民休闲、文教娱乐、自助办事、生活便利等功能,成为“市民会客厅、一线补给站、应急避风港”。 丰富青年人群空间元素。丰富时尚、多元的青年文化要素,将更多前沿理念、先进技术、开放创新、消费娱乐元素融入城市生活中。重点在沧源片区、青创街区、滨江岸线等区域,适度增加24小时便利商业、共享办公、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特色餐厅、产品展示等工作配套服务设施,引入灯光秀、露天电影、文创集市、品牌快闪、非遗体验、夜间演艺等,打造一批标志性夜生活集聚区,满足青年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节 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人口综合服务。优化人口与公共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做好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民生保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增加线上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对外来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江川工作生活。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深化“云+”就业服务模式,加大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完善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群体政策扶持,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鼓励和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强精准识别、需求评估和精细服务,优化社区特殊困难群体关怀关爱机制。 提升教育品牌质量。深化“交大-江川”学区、“闵中教育联盟”和交大附中(闵行)教育集团一体两翼集群式办学,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供给。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出更多学区精品课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扎实办好家门口的教育。抓好科教、体教融合发展,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科创体验基地建设,推动校外与校内教育相互促进。合理规划托育点位,促进普惠性托育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适当引入社会力量开办托育园,推动托幼有效衔接。探索“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拓展在线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强化校企对接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引导医疗资源向邻里中心、养老机构等延伸辐射。协调提升第五人民医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优化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治、双向转诊、梯度有序的诊疗模式。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特色,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推进“互联网+”卫生健康服务,完善区域医疗联合体的信息化工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专结合”能力。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全民健身节系列活动和举办社区运动会,形成有区域特色、影响广泛的全民健身品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支持开展骑行、徒步、慢跑、瑜伽、网球、拳击、武术、水上、攀岩等时尚休闲运动。用好新建成的江川体育馆,引进1-2项有区域影响力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和学校体育联赛,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 第三节 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增强综合养老服务功能。积极应对社区老龄化趋势,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养老机构1家,长者照护之家1家,以片区为单元布设社区长者食堂,建设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增设认知症照护床位、认知症日间照护中心。严格落实长护险制度,做实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工作,对失智失能老年人依申请做到长期照护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优先利用家庭医生诊疗服务,推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积极开展“非正式家庭照料”“老伙伴计划”,倡导家庭互助式养老,切实发挥“养老顾问”供需对接、服务引导等作用。到2025年,机构增加养老床位765张。 完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27]。以片区化、社会化、适老化、专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集日间照料、长者照护、老年助餐、医养融合、康养服务功能于一体,让老年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实现原居安养、品质颐养、幸福康养。持续推进老年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推广康复辅具器具社区租赁服务,铺开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和关爱,推动居家环境适老改造服务。积极引入养老、家政等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兴办或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上门服务、助餐配餐、医疗护理、康复辅助、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照护培训、临终关怀等服务。探索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 探索智慧养老有效模式。建立老年人电子档案和智能化分析管理数据库,探索推广各类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和设施设备,通过“康乐福962899关爱电话”等,提供全天候紧急救援和关爱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集成整合事项代办、家政预约、购物配送、物业维修、陪同就医等各类养老服务。鼓励开发使用老年家庭医疗监测和传感系统,如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远程定位监护等,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医疗保健、紧急救助等远程监护服务,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 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水平。建立“养老管家”平台,立足社区打造管家式、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和学历提升工程,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兴办面向不同收入人群的养老机构和康复护理机构。支持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外部合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主题游学、人文行走、体验学习、文化培训等增值服务,丰富养老服务内涵。支持社会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产品和培训课程,适应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健康养生、金融理财等方面教育需求。 第四节 凸显江川文化魅力加强文化阵地体系建设。合理规划“15分钟文化活动圈”,利用文创园区、工业厂房、商业街区,打造脱口秀等小型剧场、迷你演绎空间和沉浸式剧院等。建设粟上海·红园美术馆、滨江·川上美集、江川记忆博物馆、企业展示馆、“四史”学习基地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阵地,将公共艺术和社区营造植入街巷里弄。推进乔榛语言艺术馆、杨新华舞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人效应,打造江川特色文化名片。依托“文化闵行云”,推进文化资源在线共享,通过抖音直播等多元、创新方式,影响和带动更多年轻人。 扩大文化品牌服务影响力。广泛开展不同年龄段参与的艺术节、文化节、童话节等活动,做强上海阿尔达米拉吉他艺术节、夜上海南滨江街头艺术节等品牌,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内涵。大力扶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鼓励市民文化活动进驻“城市书房”,打造动静相宜的“活”的文化空间。深化公共文化资源按需配送的制度化建设,开展文化服务进楼宇、进校园、进社区。鼓励、引导市属及社会文化单位到江川培育、扶持和创设文化品牌。推进文体、文教融合,依托区域文艺师资力量,加强学生个体和社区团队文化素养培养。 厚植江川特色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志愿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融合滨江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努力形成品质高尚、多元包容、人文理念深厚的文化特色,让江川人民更有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科创中心优势,协同推进“三芯联动”,打造南部双创文化示范区[28]。大力扶持草根创作和大众原创精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名人故事。用好四大金刚的老工业遗产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增进江川记忆。围绕建党100周年主题,结合江川改革发展,开发创作一批优秀主题作品。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七章 强化规划推进实施保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激发区域创新创造活力,抓好“十四五”规划重大事项落实落地,保证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实施。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体现一流党建促一流发展,激励干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在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中勇当闵行发展主力军中的先锋队。 第二节 健全合力推进机制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推动作用,以区域化党建为纽带,搭建区域发展协商共建平台,加强与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华师大、闵开发等重点单位联系沟通,统筹衔接,形成联动协同、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第三节 抓好重大项目落地按照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牵头单位(部门)和工作责任,分解细化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聚焦一批重大项目清单,确定施工图、时间表和责任人,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突破,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完善规划主要指标监测、统计、评估、考核制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依法依规开展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实现预定目标。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信息公开,注重与企业、公众的沟通交流,接受社会公众的全面监督。
附录部分新设指标说明【1】园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 ² 指标解释:反映园区用地集约节约化利用水平; ² 统计方法:园区总产值/园区用地面积×100%。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² 指标解释: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本街道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² 统计方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 【3】高新技术企业数 ² 指标解释: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居民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² 统计方法:“十四五”时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加总。 【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² 指标解释: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园绿地的面积,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² 统计方法:区域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常住人口数量×100%。 【5】人均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² 指标解释:按区域内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拥有的文化和体育设施面积,反映区域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² 统计方法:区域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总和/区域常住人口数量×100% 【6】网格先行发现率 ² 指标解释:该地区网格化中心反馈先行发现案件数在应发现案件总数中的占比,是反映网格化管理和市民服务热线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² 统计方法:街道网格化中心反馈先行发现案件数/应发现案件总数×100%。
名词解释【1】一网通办:是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2】一网统管:是指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3】南北联动、双核辐射:是指南部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包括浦江镇、吴泾镇、颛桥镇、马桥镇、江川路街道、浦锦街道、莘庄工业区;北部打造虹桥商务区,包括华漕镇、七宝镇、莘庄镇、虹桥镇、梅陇镇、新虹街道、古美路街道。高水平、高标准建设虹桥、莘庄两大城市副中心。 【4】环交大知识经济圈:是指闵行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围绕共建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共建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合力推进区校总体规划联动、科研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提升和人才高地建设。 【5】闵开发“双智联动”:坚持打造制造业高地,以智慧研发和智能制造为支撑,以“智造+”与“+智造”双向融合为手段,打造集总部、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6】四区联动、双轮驱动:是指校区、园区、厂区、社区联动发展,以城市更新、产业转型驱动江川地区功能完善、整体提升。 【7】两翼并进、三水共生:两翼并进,是东部打造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扩大环交大知识经济圈效应;西部加快闵开发转型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研发和智能制造“双智联动”。 三水共生,即一江,黄浦江闵行滨江示范段,构建“点上成景、线上成廊、网上成荫、面上成林、空间一体”的滨江岸线;一河,竹港河居家养老示范区,打造配套完善、就近方便、覆盖辐射的功能区域;一港,横泾港青创生态区,形成多功能融合的创新创业集成区。 【8】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上海2035城市总规提出的,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及就业创业等服务功能,提供全年龄段学习成长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打造全时段运营的城市,形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生活圈。 【9】专精特新: “专”,即专业化,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 “精”,即精细化,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特”,即特色化,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新”,即新颖化,是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10】“一体三翼”人才服务体系:是指以人才服务驿站为主体,以街道社区受理服务中心、零号湾、闵开发三点为翼,构筑闵行南部人才服务“生态圈”,将人才服务从区级向街道、向园区、向企业全面延伸,以“面对面、心贴心、点对点、实打实”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人才感受度。 【11】孵化器+宿舍:是指兼具居住与办公双重功能的新型创业空间。 【12】城市家具:是指城市街道中的报刊亭、公交站牌、邮箱、桌椅、垃圾桶、导视牌、雕塑、公共厕所等城市的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家具的人性化设计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并且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更多的是让人们在潜意识中感受到一种舒适和安闲,并从品尝生活的乐趣转化为对美的追求。 【13】轨交TOD:即公共导向交通,指的是以地铁等轨道交通或巴士等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min步行路程)舒适步行范围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混合型功能为一体的城区发展模式。 【14】随申办:是指上海“一网通办”移动端政务服务品牌,用户可通过“随申办”APP随时、随地、随身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 【15】社区云:是指通过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创新科技,实现社区数字化、线上化、数据化、智慧化,接驳更多商业服务及公共服务,持续赋能物业公司和服务业,为社区家庭提供更快捷更满意的增值服务,创领全新的智慧社区新体验。 【16】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7】“六进”模式:是指在城市网格化管理、大联动机制中,推动城市管理、房屋管理、公安民警、市场监管、综合巡管、专业律师等六支力量下沉到社区(网格),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形成“六进六协同”工作模式,将城市顽症和民生诉求发现在初期、处置在前端、解决在基层。 【18】五级共治:是指“美丽街区”建设中,以城市网格驿站为平台,路段为基础,路管会为主体,探索形成的“路管会、市场化管理公司、网格巡查员、路段长、网格长”五级管理体制,整合执法部门、管理部门、作业单位的力量,有效提高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能力,也充分激发沿路商家、路管会等自律组织共建共治“美丽街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雪亮工程:是指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作用。 【20】国际安全社区:是指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评审,具体包括6项标准、9类指标。国内创建安全社区,是以“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为基本原则,以所有类别的伤害预防为基本理念,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降低生活、工作、环境等诸多领域的伤害。 【21】“红黑榜”制度:是指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把恪守诚信者列入“红名单”,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通过诚信“红黑榜”的发布,进一步褒扬守信、惩戒失信。 【22】 “云邻里”自治服务平台:是指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居村民为主体,实现精准服务和社区自治共治的平台,具有五大核心功能,即党建引领的阵地、精准服务的窗口、居民议事的平台、志愿公益的园地以及培育骨干的摇篮。 【23】一标三实:是指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其中,标准地址是基础,“三实”信息必须录入在标准地址上。 【24】“四张清单”制度:是指为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编制的“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事项清单。 【25】未来社区:是指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26】城市驿站:是指由咖啡书吧、卫生间、公益服务三部分组成,包含休息、免费热水、医疗箱等功能,是集“公益、服务、便民”为一体的城市空间。 【27】社区嵌入式养老:是指在社区内围绕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嵌入相应的功能性设施、适配性服务和情感性支持,让处于深度老龄化的社区具备持续照料能力,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原居安养。 【28】南部双创文化示范区:是指发挥科创中心技术优势,整合紫竹科学园区、闵开发先进装备基地、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中国网络视听基地、临港浦江高科技园等优质资源,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科创+文创+云创”的产业集聚区。
附件:重大事项清单表(一)重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一览表
(二)重点道路交通与市政公用设施项目一览表
(三)重点公共空间项目一览表
(四)重大项目载体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