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闵行区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政策解读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是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赋予闵行的重任,是闵行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实践。

        围绕贯彻实施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的《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简称“建设方案”),对照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在征求“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管委会成员及相关单位意见后,研究制定《闵行区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和可检验的绩效指标,目标做到年度有计划、定期有评估、年终有总结,确保《建设方案》五大行动落到实处。

        一、明确重点发展指标

        对照《建设方案》确定的近期(至2023年)和中期(至 2025年)阶段目标,对应创新策源功能强基等5大行动,分类制定12项“大零号湾”重点发展指标。

        聚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区级以上创新研发中心”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基地等指标体现大零号湾区域创新策源功能,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基金规模”等维度衡量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产值规模”“上市企业”“海外高层次人才”“载体空间”等指标对标新兴产业引领、双创人才集聚、科创载体能级提升等建设要求。

        二、细化重点任务

        对照《建设方案》,落实落细创新策源功能强基等5大行动,制定2023-2025年度工作计划,明确20项具体工作任务和推进单位。

        1、创新策源功能强基行动。深挖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的基础创新资源,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建设一批承担国家和本市战略性科技创新任务的创新研发中心。推动扩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影响力。提升龙头企业创新支撑能力,推进宁德时代等重大项目建设。

        2、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深化“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加速建设升级版大学科技园,推动长三角科创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大零号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设立金融投资平台,完善区域金融赋能体系。推进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完善“大零号湾”科创大厦服务成果转化功能。

        3、前沿新兴产业引领行动。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三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围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领域,吸引一批具有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在“大零号湾”集聚。

        4、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行动。引育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大零号湾”产教融合区。做实春申金字塔人才学院,推进“大零号湾”人才公寓建设。

        5、科创载体能级提升行动。加快释放科创载体空间,形成全要素科创载体格局,到十四五末,形成200万方体量规模的科创载体空间。推进开放式科创街区建设,提升剑川路沧源路沿线环境品质,推进横泾港科创水岸空间建设。推进常青工业片区转型,重点加强与市属国企合作,形成“一企一策”转型方案,推进动迁腾地、老厂房改造转型。

        三、建立保障措施

        在推进《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大零号湾”管委会相关成员单位紧密配合,协同合作,聚焦策源功能提升、科创载体赋能、科创产业引领和科创人才集聚等方面,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逐步增强区域原始创新能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牵引作用,以两所“双一流”高校为核心,建设科研成果校外转化基地,打造科技转化引领区。

        一是加强与市科委、市教委等上级部门加强联动,发挥市区联动工作机制作用。二是完善区级层面常态化推进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联动。三是设立“大零号湾”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对创新平台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大零号湾”品牌宣传力度,定期举办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